1933年鄂东南道委机关自退出龙港经驻黄沙铺、兰田等地转移至通山冷水坪以后,鄂东南苏区大部分失守,重要城镇相继被敌人占领。鄂东南10余县缩划为龙湖瑞、修武崇通、湘鄂边、大冶、阳新、通山等县。在这种情况下,鄂东南道委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领导鄂东南人民继续坚持革命斗争,恢复失去的根据地,将鄂东南地区的行政区划和党政军领导机关作了相应的调整。成立了阳新、龙燕、通山三个中心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以及河南、河北两个指挥部.
1933年1月,阳新中心县委(又称阳大鄂中心县委)成立,黄美仁任书记(后由徐书龙接任),黄汉洲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王全芝(女)任宣传部长,县委机关设在青山内宫,管辖富河以北以及大冶、鄂城的苏区。阳新中心县委的建立,使阳新、大冶、鄂城3县苏区又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县委集中各县游击队,组成河北独立团,四处开展武装斗争。在战斗中发展壮大,后扩编为河北师。
是年春,鄂东南道委在军事上为了便于领导富河南北的武装斗争,以富河为界,在省军区北路指挥部指挥下,分别成立了河南、河北两个指挥部。大冶苏区地方武装属河北指挥部指挥,河北指挥部设在阳新育才区伍家祠堂,指挥长柳润泗,政治委员黄玉田,参谋长马先胜。
1934年春,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大冶苏区多次实行反革命“围剿”,使苏区大部分失陷。鄂东南道委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又将中共大冶县委缩编为中共鄂东南道委大冶工作团,隶属阳大鄂中心县委和鄂东南道委,工作团驻地南山头,由刘应全领导,负责敌后游击工作,下设南山、北山两工作团:南山工作团驻南山头一带,主要负责南山头一带的革命斗争,由朱子瑞领导;北山工作团驻龙角山一带,主要负责小箕铺、小箕铺、大境、白沙一带游击工作,由县委委员吕松山、余玉明领导。1935年冬,工作团成员基本失散,但仍有些同志隐蔽在山洞里坚持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