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人发动的3次反革命“围剿”均被粉碎后,国民党反动派心急如焚,妄图一举扑灭革命火焰。于是,在1931年6月又纠集60万兵力,蒋介石亲自出任总司令,对鄂豫皖、湘鄂西、湘鄂赣3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蒋介石飞抵武汉坐镇指挥,用50个团的兵力进攻湘鄂赣。6月中旬,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溶任命郭汝栋为鄂东南“围剿”总指挥,张刚、李定五为副总指挥,率领二三十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地扑向鄂东南苏区。10月21日,蒋介石派前敌总指挥朱绍良到大冶召开军事会议,调集新七旅、二十六师、三十二师、九十八师等配合保安团、民团,向大冶苏区进行疯狂围攻。他们先后占领了马叫、殷祖、姜桥、刘文武、马岭山、小箕铺、白沙铺、铜山口等苏区根据地。在殷祖的秦家庄、马岭山、刘文武,小箕铺的吕冲大屋、养麦富、胡洪、袁家嘴、李广、马带、刘青、沙挡,茗山的吴家嘴头、洪滨桥、薛家、石鼓楼、铜山口及姜桥、县城、白沙铺、大王店、陆家铺、六里局等原赤区一带建立敌军防线驻点,态势十分险恶。
面对严峻的斗争形势,中共大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遵照鄂东南苏维埃政府关于“积极布置革命战争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的紧急通令”的精神,领导苏区群众从以下6个方面积极进行反围剿的准备工作:
第一,健全地方武装,加紧对苏区游击队、赤卫队的军事、政治训练以及整顿和补充工作,派遣干部深入白区和敌人的后方去加紧扰乱和游击工作。在苏北边界挑选最忠实勇敢的游击队、赤卫军组织冲锋队,运用游击战术神出鬼没地消灭敌人,并建立地方武装的军事竞赛制度,以提高战斗力。
第二,扩大和加强红军及地方武装力量,号召党员参加红军。县委动员了600多名党团员、工农青年参加了红军,其中果城、升启两区就有573名。同时根据鄂东南道委的指示,大冶县警卫团也参加了红三师;此?卜,县苏还成立了补充团。鄂东南道委和湘鄂赣边省军区北路指握部根据战时情况将鄂东南各县划为6个游击区,其中大冶苏区划为大阳边(南山头、花犹树、三溪口、白沙铺、马叫、海螺山一带)大鄂边(保安、鄂城八区和六里局一带)两个游击区,并在大阳边游击区配备了红三师八团1个营,大鄂边游击区配备了1个连。
第三,苏区群众坚壁清野,困死敌人。苏区群众将粮食密藏深山,使进攻苏区之敌一无所得。根据战争需要,县委发动苏区群众在南山头、八角亭、殷祖、三溪口、牛角墙、罗闭口等地构筑工事,抵抗侵犯苏区之敌。为了保障红军的给养,大冶县设立了粮站。苏维埃政府号召节约用粮,每天只能两粥一饭,每人储粮两石,支援红军。另外,大冶县还负责买盐3000斤,送后方保存,以备急需。
第四,实行战争总动员,苏区全民军事化。区以上人员编入赤卫军,青年加入列宁青年队,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号召苏区青年、少先队、模范队配合红军游击队的战斗行动,并在战斗中起先锋作用。
第五,严密岗哨,实行赤卫军戒严,盘查行人,防止反动派混入苏区和内奸破坏。
第六,做好拥军支前工作,苏区妇女儿童组织唱歌队、洗衣队、扇子队、口号队、担架队、运输队慰劳红毛,为红军服务。
大冶苏区广大军民在党和苏维埃政需的领导下,英勇奋战,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梁显饶一战消灭敌二十六师一个营,在阳新大阪歼敌三十三师4个营;在铜山口一带取得了收复战的胜利,敌人受到沉重的打击,震撼了盘驻在港窑湖之敌军。
但是,由于当时大冶党的组织和红军受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对敌我双方力量缺乏正确的估计,采取军事冒险行动,与敌人硬拼、决战,使苏区遭受了很大损失。如殷祖之役,敌二十六师一个旅驻殷祖,四周建有碉堡、工事,防守甚严,红三师之一部没有认真考虑敌我力量悬殊,实行硬拼猛攻一日一未克,结果损失惨重。芭蕉坳之役,红军同样受损。1932年冬,振亚、升启、茗山、黄汉等大部分苏区相继失陷。殷祖、姜桥、太子庙、小箕铺、刘仁八等赤色集镇先后为敌军所占领。鄂东南政治中心龙港失守,道委机关由阳新龙港、燕厦迁至沙洲店。大冶县委机关也从马对于迁至南山头金柯一带。
1933年春,八角亭、花犹树等革命根据地又被敌军侵占,整个苏区被割成几块,苏区范围缩小。革命斗争转入更加艰苦复杂的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