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城)大(冶)抗日民主根据地是由国民党旧行政区鄂城一区和大冶二区(位于现鄂州市与黄石市区之间的一块狭长地段)所组成。它以鄂城麻羊塘为中心,西起鄂城城关,东至黄石港,北靠长江天堑,南抵铁山、下陆、碧石渡,纵横100余华里。抗日战争时期,它是鄂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师跳跃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被称之为开辟鄂南的“桥头堡”。在与日、伪、顽的复杂斗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一)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1942年5月,新四军五师十四旅西路部队进入鄂大地区后,与先期到鄂大地区活动的秦大俊率领的部队会合,留下一个连开辟鄂大,同时鄂城县委派马德乡督导员谭道如会同曹洪波、童国卿到鄂大地区,发展党组织,开展抗日活动,在部队的协助下,着手开辟鄂大抗日根据地的工作。6月,中共鄂大临时工委成立,谭道如任书记,曹洪波负责组织工作,童国卿负责军事。临时工委成立后,把根据地内党的建设作为基础建设来抓,临时工委书记谭道如以行医为掩护,秘密发动群众,吸收了曹坤、黄秀清、李辉、柯超群、李朝玉等一批骨干入党。8月,鄂大临时工委改为中共鄂大工作委员会,王表任书记,陈楷任组织部长,梁洪任敌工部长,谭道如、柯逢年、冯玉亭、欧少伦任委员。工委成立后,党的各级组织有了一定的发展。10月,先后建立了中共洪二乡区委、中共新丰乡区委、中共七花乡区委。区委书记分别由湛杰、曹坤、黄秀清担任。同时,相继建立了中共湖东、湖西、燕矶、映陂等乡区委。1943年5月,为了加强党对各乡工作的领导,工委将鄂大地区划分3个大区(片),燕矶至麻羊埴以北为一区,区委书记喻南山,后为江萍,辖中共洪二乡、新丰乡、湖东乡、湖西乡4个分区委;燕矶至黄石、花湖以北为二区,区委书记柯逢年,辖中共燕矶乡、映陂乡2个分区委和打石乡、金太乡的党组织;三区辖中共七花乡分区委和宋皇乡、吕泉乡、凤凰乡党组织,区委书记陈楷(兼)。
鄂大根据地在工委的领导下,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到1945年,共建立了3个区委,7个分区委、30多个党支部,约有210多名党员。1945年4月,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经中共鄂南中心县委批准,中共鄂大工委撤销,成立中共鄂大县委会,易苗任书记,喻南山任组织部长,冯老七任军事部长。
(二)地方武装的建立与活动。1942年8月,鄂大工委成立后,就积极筹建地方武装。9月,成立了鄂大指挥部,欧少伦任指挥长。不久,又组建了江昉大队,杨雄任队长,刘远任指导员,有二三十人枪。年底撤销鄂大指挥部,成立鄂大总队、欧少伦任总队长。同时,江防大队与王表带领的便衣队(鄂大临时工委成立时,组建了一支16人的便衣队——编者注)合并,编为鄂大总队一连。1943年春,成立鄂南指挥部,鄂大总队一连被编为鄂南指挥部警卫连。工委书记王表又从各区、乡武工队抽调队员,重新组建鄂大总队一连。不久,又接受从铁山暴动出来的劳工和各乡民兵参军,组建了鄂大总队二连,8月,鄂大总队二连被编入鄂南总队。9月,鄂大又从各乡武工队中抽调队员组建一个连,余汉卿任连长,刘远任指导员,后改为战斗四连。从1942年秋起,鄂大地区先后建立了一区“湖东武工队”、二区“沿湖武工队”、三区“铁山武工队”和洪二乡、湖西乡、燕矶乡、新丰乡、七花乡、宋皇乡、凤凰乡武工队等3个区武工队7个乡武工队,抗日武装发展到700余人枪。鄂大工委常以武工队袭击周围敌据点和寻机消灭日军。1942年底,驻碧石渡的日军到陈盛一带勘察地形,企图在根据地设置据点,敌人的这一举动直接威胁着根据地首脑机关的安全。工委决定拔掉这颗钉子。时过几天,敌人拟动工修建。鄂大县总队200余人在队长周采田的指挥下,向敌发起袭击。日伪军吓得魂不附体,连忙丢下运来的建筑物资,慌忙缩回碧石渡据点,再也不敢到陈盛修建碉堡了。工委还广泛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员割电线,拔电线杆、破坏县城至碧石渡的日军通讯设备,搅得敌人惶恐不安。
不仅如此,工委还非常重视民兵建设,各区、乡都建立了民兵组织。凡18至46岁的男子都参加民兵组织,乡为大队,保为中队,甲为小队,沿江船民成立船民大队。民兵担负放哨、送信及军事后勤任务。在普遍建立民兵的基础上,还将民兵中青年积极分子挑选出来,建立基干民兵组织,每保成立一个基干民兵小队,负责派哨、查哨、传送情报,参加一些军事行动。为了提高民兵素质,工委还举办了3期基干民兵训练班,共训练了400多人。
在此期间,工委还为新四军和鄂南地方抗日武装输送了数百名兵力。总之,从1942年起的3年抗战中,鄂大先后组建了10余支武工队、8个连队,总计1000多人,都全部编入了五师主力部队。他们与敌、伪、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使鄂大抗日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
(三)加强政权建设,成立鄂大政务委员会。1942年8月,在中共鄂大工委成立的同时,成立了鄂大政务委员会,王表任主席,冯玉亭、谭道如任副主席。以麻羊埴为中心,下辖洪二、新丰、湖东、湖西、燕矶、映陂等13个乡政府。政务委员会下设税务局、公安局、粮食局、军事指挥部、财务科、司法科、经征处等。1943年5月,为了加强根据地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第一、第二、第三区政府。1944年1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按“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府,鄂大在沙窝凤凰山龚家湾召开了民主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党、政、军、群众团体的代表,有开明绅士和各乡保长200多人,会议根据“三三制”原则选出了鄂大政务委员会。选出了王表、谭道如、柯逢年和开明绅士、群众代表阮子霞、王少庭、周伯英等为委员,王表任主席,谭道如任副主席。会议还通过了减租减息,整顿乡政,增加乡政人员的决议,经过民选举产生的政务委员会,威信很高。
(四)建立抗日群众团体。鄂大地处日伪顽的夹隙中,工委根据该处的特点,经常向临近敌据点的乡村派出武工队,通过做深入细致的统战工作,改造利用伪维持会,形成一些两面或三面政权,使根据地逐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先后组建了青年救国会、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在沿江船民中成立了船救会。这些组织成立后,积极协助各级党组织,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团结各方人士,为抗日出力。特别是船救会,作出的贡献更大,几年中,船救会干部协助沿江各渡口的水上交通站,组织船队,接送共产党、新四军往返大江南北数百趟,达2万人次。为新四军开辟鄂南,抗击日寇,起到了桥梁作用。
(五)做好统战工作。1942年6月,鄂大临时工委成立后,临时工委书记谭道如就以行医为掩护,拜访了阮子霞、周伯英、王少庭、王幡香、周康民、谢梅村、余子松等一批民主人士。之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争取和团结他们共同抗日。阮子霞是一位知名学者,曾留学日本。日军多次请他任职,他坚拒不受。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他不顾年迈体弱,积极帮助五师收集情报,营救遇难同志,为抗日出力。王少庭,是位医生,也是一位为抗日作过贡献的知识分子,在谈、傅、刘战役中,他主动带药到前线抢救伤员,受到新四军指战员的高度赞扬。
“红学会”是封建迷信组织。其头目一般为本地区地主、绅士。他们打着“卫民”的旗号,称霸一方,反对建立抗日政权。“红学会”人多势众,遍及鄂、大、阳,尤以鄂大地区为甚。1942年,鄂大临时工委为了团结广大群众共同抗日,把统战工作重点放在争取广大“红学会”会员上。经过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部分乡的“红学会”组织拥护党的抗日主张,临时工委负责人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使池湖港“红学会”头目,开明绅士余子松接受了党的抗日主张,支持抗日。但是,燕矶以下有少数几个乡的“红学会”头目却坚持反对临时工委。为了抗日大局,临时工委书记谭道如亲自到杨家湾找“红学会”头目谈判,被其顽固的教师爷煽动不明真相的会员包围,部队的两名通讯员被杀,谭道如持枪冲出包围圈。本着“既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统战策略,鄂南工委书记鲁明健亲率一营武装支援鄂大临时工委。当部队行至鄂城鼓楼山上时,被“红学会”顽固头目唆使的会员包围。这时部队首长向他们喊话,宣传抗日道理,他们反而驱使受蒙蔽的会员,手持长矛,啸呼“刀枪不入”冲杀过来。为警告顽固头目,部队开枪还击,击毙了两个冲在最前面的小头目。这一打,不仅威慑了反动头目,而且打破了他们“刀枪不入”的鬼话。接着又继续宣传党的抗日统战政策,教育受蒙蔽的群众,工委书记王表多次召开乡、保长会议,宣布各乡、保红学会,只要将刀枪上缴,会员解散,会坛拆毁,我们一概不捉、不审、不追究其罪过。在党的强大政治攻势和统战政策的感召下,“红学会”彻底被瓦解了。其中燕矶“红学会”头目严子良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不错,后来还担任了乡长。
“湘鄂赣三省混成司令部”司令金龙章,在鄂东南地区是个颇有影响的头面人物,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鄂大政务委员会也与他建立良好的统战关系。1943年,通过上级党的统战关系,将他接到鄂大政务委员会,通过促膝交谈,金愿意支持抗日。通过他做国民党地方游击队的工作,在他的帮助下,原国民党黄仁洁团和袁杰团积极抗日,先后脱离国民党,加入新四军,成为一支抗日武装。又如,原鄂城县伪自卫大队长王宽林,过去不分敌我,有奶便是娘,经过党的政策的教育和金龙章的帮助,改邪归正,走入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
由于鄂大工委和政务委员会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抗日统战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鄂大地区成为一块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成为鄂豫边区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东南前哨,成为江南的标头堡和门户。
(六)进行经济建设,增强根据地活力。鄂大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的同时,还依靠群众积极开展了经济建设。他不仅保障了当时根据地党、政、军和深入鄂南作战的新四军五师十四旅主力部队的给养,还将大量的粮饷源源不断地送往鄂豫边区,有力地粉碎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1、抓税收。1942年秋,鄂大税务分局成立,谭道如兼任局长。分局下辖3个税所,9个税卡,负责征收商业税和农业税。鄂大扼水陆交通要塞,税源充足。如黄石的三峡税卡,月收税额有时高达万余元(银元),城是在敌战区的“大华”、“老成”、“利源”煤矿以及城关的“西川棉花公司”、“大来公司”等洋行,每月也得向根据地交纳1500元一2000元的税款。这些税收,不仅保障了根据地党政军的财政开支,还为鄂豫边区和往来部队提供大量的给养。
2、发展生产。鄂大抗日根据地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实行合理负担,注意调动群众的积极性。1942年,根据地实行征收农业税后,农民交了田赋,地主不认账,不肯在田租中扣减,农民的负担加重了。为了奖励生产,实行合理负担,政务委员会根据人民代表大会的建议,在征收农业税时改田赋为“税契制”,即重新清理登记田亩,在地契上加盖政府的印章,附税则税率,并规定由持契者承担田赋,这样做,既维持了当时地主富农的土地权和经营权,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在当时,根据地的农民受地主的盘剥是沉重的。就收取田租来说,有“对半分”、“四六分”、“三七分”等各种形式。1944年,鄂大政务委员会根据边区党委的指示精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李平、林迅先在新丰、洪二两乡搞试点,然后将试点经验在区、乡全面推广,经过一个月的时间,整个根据地3区9乡全部减租百分之二十五。同时,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鄂大政务委员会还降低了农业税税率,改固定税率为以产计税,对有特殊困难或遇天灾人祸者,实行减征或免征税。人民群众在减租减息运动中,感受到抗日政府为民着想,生产热情和抗日积极性空前高涨。
4、兴修水利。鄂大濒临长江,境内堤段100多华里,尤其是花马湖一带,每年汛期,江水倒灌,内湖水位猛涨,庄稼被淹,房屋冲毁,民不聊生。1943年冬,鄂大政务委员会筹集数万元资金,组织群众,开港筑堰,仅用一个冬春的时间,就完成了100多华里长江大堤的修整加固任务,使境内千余亩良田免遭水厚,万余亩土地旱涝保收。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七)开展敌伪和锄奸工作,壮大抗日力量。鄂大根据地地域险要,斗争复杂,开展敌伪和锄奸工作是很有必要的。根据地对这方面的工作也抓出了成效。鄂城一区伪区长张静舟,家住城关附近,开始他对抗日政府采取抗拒态度,拒不纳税。为了保证根据地税收工作的正常进行,政府情报科乘他儿子结婚之机,派手枪队潜入他家,把他抓了出来,当面向他阐明纳税道理,直到他答应纳税后才放他回家。后来他在任职期间,一直同鄂大抗日政府保持联系,并每月向鄂大根据地交纳800元(银元)的税款。
与此同时,在敌据点附近的伪乡、保长,也多数被根据地政府争取过来,成为两面政权,明为敌人办事,实为根据政府服务,向我们提供敌人的活动情报,供给根据地军民的食盐,协助税务人员征收税款,鄂城城关、铁山据点的日军每次到鄂大地区“扫荡”,由于他们及时提供情报,使我们提前做好隐藏粮食,疏散群众,作反击准备,敌人的“扫荡”不是扑空,就是遭到我军的伏击。
鄂大根据地的党、政、军在做好敌伪争取工作的同时,对那些死心塌地投靠日寇,为虎作傕,破坏抗日,危害人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汉奸,则采取坚决镇压的方针,开展锄奸工作。黄石港有个姓詹的情报队长,干尽了坏事,群众唤他为“铁杆汉奸”,群众对他恨之人骨。鄂大手枪队趁其酒后找妹妇寻欢作乐之机,将其击毙。又如碧石渡“戈矛队”队长万青云,是个十足的土匪汉奸,他暗中与日伪军勾结,抽捐绑票,乱杀无辜,鱼肉乡里,残暴至极,他与共产党为敌,专拣群众最痛心的事情干。一次,“戈矛队”与“红学会”发生械斗,事后他对会员报复,一次就杀死“红学会”会员中的51个独生子。群众强烈要求政府镇压。1942年9月,万为其母做寿,并借机唱大戏,聚大赌。鄂大工委决定除掉他。王表带领手枪队和武装班,将万青云从戏场中强行押出。第二天,工委根据群众的呼声,将这个恶贯满盈的汉奸镇压了。人心大快,此后,碧石渡一带的社会治安情况也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