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大抗日民主根据地

04-27 16:45  

阳大抗日民主根据地是五师十四旅渡江时初创的。这块抗日根据地建立起来后,各项工作都有较快的发展。

(一)从阳大工委到阳大县委。1942年5月底五师十四旅渡江进入阳大地区,在太子庙组建了中共阳(新)大(冶)工委,桂平任书记。活动于筠山、沿江、太子庙、大王殿、龙角山、姜桥、马叫一带。随后部队越过阳大公路,占领龙角山地区。当十四旅全力西进时,还留下一个连的武装作为巩固该地区的武装力量,这支部队在阳大工委的领导下继续开展斗争。6月份,程金门部乘新四军主力西去之机,勾结驻阳新的国民党挺进第十九支队马振亚部和大冶顽军田维中部向大王殿、太子庙地区发动进攻。此时,阳大工委所属武装正在荷叶地吃饭,得知顽军来犯,部队当即向孙林嘴、李从林转移。途中与顽军遭遇,新四军奋起自卫,毙顽军40余人,缴枪30余支,打退了顽军的进攻,保卫了新四军驻地。

1942年8月,鄂南政务工作团进入鄂南后,根据鄂豫边区委员会决定,撤销阳大工委,成立中共阳大县委,隶属鄂南工作团,驻地大王殿。黄道平任书记,桂平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罗明(此人以后叛变)任宣传部长,方运才任民运部长。阳大县委成立后,在开展根据地建设,贯彻实施党在鄂南工作的政策,扩大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根据地军民配合新四军主力反击日伪军的“扫荡”和围攻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阳大抗日根据地坚强的领导核心。1945年9月,中共阳大县委撤至江北。

(二)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斗争。1942年8月,随着十四旅对鄂南第二阶段的军事行动的实施,原十四旅东路部队进入阳大地区时,在大王殿成立的由彭济时任指挥长、黄道平兼政委的阳大指挥部,由彭济时率领开辟冶南地区。阳大县委建立后,为了巩固阳大根据地,决定重新组建阳大抗日武装——阳大支队,由冯坤吾任支队长(后桂平),黄道平任政委。支队约有100余人枪。十四旅为了加强支队的实力,先后派出4名指导员和2名连长到支队工作,使该支队逐渐成为一支能深入敌后独立作战的武装力量。

支队建立不久,驻白沙铺的日军企图经赤马山偷袭阳大根据地。阳大县委得知后,立即命令阳大支队配合十四旅一手枪连在赤马山路旁埋伏。早饭后向赤马山进发,狡猾的日军害怕伏击,便抓来一些群众作掩护,前面以一个班开道,大队人马则跟在群众后面。此时,埋伏部队为避免伤害群众,放弃前面日军,待群众队伍越过伏击圈后,埋伏在道路两旁的部队猛烈向日军开火,击毙日军数人。接着,一个冲锋,生俘日军6名,迫使日军慌忙丢掉群众逃回白沙据点。日军遭受打击后,不甘心失败,日后又派出大批人马再次向根据地进攻。为了保卫根据地,阳大支队配合十四旅一部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双方各有伤亡。日军在久攻不下后,恐天黑被围,只得退守据点。

阳大支队不仅配合主力部队反击日军的进攻,而且还积极主动地袭击日伪军据点。8月的一天,桂平率一队武装,利用麻雀战术,摸黑袭击了白沙铺日军据点,击毙零星伪军20余人,活捉3人。此次袭击,使日伪军极为震惊。一些伪军开始转变立场,弃暗投明。仅在8月下旬,伪军马振亚部就有8人拖枪投诚,加入新四军的行列。还有一次,日伪区长程清泉和伪合作社主任黄卫兵将阳大支队一侦察员抓去,为营救被捕同志,惩治汉奸,阳大支队立即乘船直捣洋源口。他们先包围日军据点,并不断骚扰,然后以小部队冲进伪区公所,活捉程清泉、黄卫兵之子等11人。迫使伪区公所释放了被捕侦察员,且缴纳罚金1万元。

在反击和骚扰日伪军的同时,阳大支队还担当起维护根据地秩序的任务。阳大根据地处于日、伪顽军的夹缝之中,内部环境十分复杂,一些民族败类,卖身求荣。1942年夏,正值根据地初建之时,一个叫张海山的日军翻译,携带手枪、望远镜等物品假投诚,潜人根据地收集情报,被支队成员及时识破,将其击毙。

(三)执行党的抗日民主政策,成立阳大政务委员会。1942年夏,随着五师在鄂南的战略展开,阳大地区控制范围日益扩大,为加速根据地的建设,加强对根据地的领导,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势在必行。经鄂南政务委员会批准,阳大县委将过去军政联合办事处改为阳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以龙角山为中心,下辖大王殿、太子庙、洋源口、黄颖口、中庄铺、大小箕铺、湖塘等16余个乡政府。在完善政权机构的工作中,阳大县委和政务委员会认真执行了党的抗日民主政策和统战政策,加强了对各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被称之为“金海王”的原国民党挺进军第二十支队支队长程金门,曾极端仇视共产党和新四军,多次挑起反共事端,但程部属地方实力派,反对投降日本侵略军,并有抗日行动。因此,在对程部进行必要打击的同时,阳大县委和政务委员会又对其展开统战攻势。政务委员会主任桂平和阳大县委书记黄道平,多次写信给程,向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规劝他放弃反共立场,共同抗日。经过多次劝告,程态度开始转变。之后,桂平、黄道平又多次登门拜访、交谈,取得了相互信任,桂平还同程一起合影留念,从而达到化敌为友的目的。

为了利用程金门在当地的影响,扩大抗日力量,阳大县委和政务委员会又进一步对程进行深入的统战工作。经过商谈,程金门终于同意与共产党合作。1942年秋,双方在大王殿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谈判时有共产党、国民党和地方绅士三方面人士参加,其中共产党方面有:中共鄂南工委书记鲁明健、鄂南政务委员会主任吴师筑、中共阳大县委书记黄道平、阳大政务委员会主任桂平等人;国民党方面有:县参议员李会南,二十支队支队长程金门、国民党乡长陈汉水等人;地方绅士代表有陈子作、柯相州、程少知、王凡国、刘青洲、冯金兴参加。谈判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最后,根据“三三制”即共产党干部、爱国民主人士、群众代表各三分之一的原则,达成了组建阳大政务委员会的协议,桂平任主席,程金门任副主席,同时吸收各阶层有代表性的人士参加。“三三制”的阳大政务委员会的成立,使阳大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各党派、各阶层人民更加团结,根据地人民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四)抗日群众团体先后建立,一批顽军被改造。阳大抗日根据地党政部门,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动员根据地人民参加抗日,做了大量工作,建立了各种抗日群众团体,成功地改造了一批地方顽固势力。

1、抗日“十人团”: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整个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个群众组织,其组建过程是相互串联,自愿参加,少则2至3人,多则10余人,多以自然村为单位,每个村有一个具体负责人,负责组织和联络。由于环境恶劣,其成员大多是半公开的,平时忙于各自的事务,执行任务时,即聚集在一起。他们主要担负着为根据地和新四军收集情报,传递消息,运送物质,掩护同志的任务。1942年8月,一个日军闯入根据地海螺山抢劫,被当地“十人团”成员抓住,送往新四军四十二团处理。抗日“十人团”在阳大根据地十分普遍,非常活跃,也起了很好的作用。

2、妇女救国会:简称妇救会,是以乡村妇女为主体的群众团体。妇救会的组建,大多是由政务委员会派妇女干部深入乡村发动和组织起来的。妇救会内分设做鞋组和慰劳组,做鞋组的主要任务是发动本村妇女制做军鞋,慰劳组则是帮部队洗衣做饭安置伤病员。妇救会是根据地拥军的模范。她们的辛勤劳动,使战士们感到根据地人民的亲切。从而,鼓舞了战士们的斗志。

3、战地青年服务团:该组织是根据地青年服务团体,1942年秋成立,桂平兼任团长,曹光前、李若清任副团长。服务团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动员群众参加抗战;募捐筹款,为根据地解决部分经费;吸收青年学生参加抗战,挑选积极分子赴边区“抗大”学习,培养党的骨干;随部队参加战斗负责战地救护和战地宣传。服务团成员,大部分是爱国学生,大的十七八岁,小的十四五岁。这些青年学生虽来自不同家庭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但都积极工作。平时,他们在根据地里走村串户:以各种方式开展宣传活动,筹集钱粮物资。战时,他们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或进行战地对敌宣传活动。服务团成员是根据地青年的先锋,他们在斗争中充分展示了革命青年的风貌。

4、改造第二十支队,收编明帮国部。国民党湘鄂赣边区挺进军第二十支队是程金门组织起来的一支武装。1942年秋,程接受共产党联合抗日的主张后,阳大根据地内部矛盾减少,抗日力量增强。同年10月,阳大根据地党政军组织,再一次同程协商,改编第二十支队,协商结果,程同意将第二十支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团”。为尊重程金门和照顾其利益,“人民自卫团”仍由程金门任团长,负责指挥、训练部队,同时,共产党方面也派员协助管理与训练。改编后的“人民自卫团”虽不属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但使这支地方顽固力量逐渐转变到不与共产党新四军为敌的立场上来,减少了根据地内的敌对力量,增强了根据地的防御能力,对保卫和巩固根据地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该部队性质决定,后来它又被国民党别动军盛瑜部收编。

明帮国部是一股活动于大冶四区一带的顽军。1942年新四军过江后,明部慑于新四军的威力,要求与共产党合作,但只服从调遣,不服从改编。鉴于当时斗争的需要,只要其不与共产党新四军为敌,共同抗日,新四军便答应了明部的要求。随着根据地的不断发展,该部不但不积极抗日,反而在沿江和浦源口一带抢劫商船,奸淫抢掠,甚至捕杀抗日人员,当地群众对其深恶痛绝。对此,阳大县委和政务委员会决定对明帮国部采取果断行动。

1942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纪念日,政务委员会主席桂平决定利用这一机会,除掉这股恶习难改的顽军。遂通知明帮国率部到王官山参加庆祝大会。阳大支队和新四军一部埋伏在王官山村周围。村里只留下一些布置会场和准备筵席的人员,当明帮国率部前来时,只见禾场上搭着会台,悬挂着“纪念苏联革命胜利”的横幅标语。当明部人员入席就餐时,桂平乘其不备,一枪将明击毙。枪声一响,埋伏于村子周围的部队一齐出动,迅速将顽军全部缴械。共缴获机枪4挺、手枪14只、步枪200余支、马枪10余支。接着,桂平从屋里走出来,对被缴械的顽军喊话:愿意抗日的留下来,愿意回家可发给路费。就这样,这伙破坏抗日、残害人民的顽军被彻底铲除了,割掉了阳大根据地内一大毒瘤。

(五)开展财税工作,解决财经困难。阳大根据地建立初期,财政经济是极端困难的。阳大政务委员会成立后,对财税工作非常重视,一方面开源节流,发展经济;一方面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合理负担。阳大地区财税工作很有起色,它一方面解决了根据地本身的财经困难,同时也成了十四旅给养的重要来源之一。其具体做法是:

1、设立税务所。阳大政务委员会专门设立了财务科和税务局,并且在讳源口、讳源湖、海螺山、大通、太子庙及中庄铺设立了税务所和税卡。这些机构由财务科长兼税务局长刘昆山领导,以新四军南下支队税务局或南下工作团印制的税票收取关税和地方税。税务人员严格依照边区物质统制局制定的税率和条例收取税金。关税,其税率是根据抗战和民生的需要,分为5个等级。税率最低额为2%,最高为30%。严禁鸦片、毒品、赌具、猪鬃、敌伪书报宣传品、淫秽书刊画片入境,耕牛、金、银、铜、硫磺、硝石等物严禁出境,违者罚款并没收其物质。在“三角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的阳大地区收取关税是非常危险的,中庄铺税务所所长陈良幼在收税时被马振亚伪军杀害。故收税人员一般携带枪支或派武装保护。地方税,是指根据地内部收取的税金。分营业税、屠宰税、烟酒税和契税。营业税税率根据合理负担的原则,盈利多者多收,盈利少者少收。对摆摊设点者只收营业执照税,此税一般半年或一年收一次。营业税的征收办法是:首先对商人进行宣传动员,启发他们交税自觉性,或通过与商会代表、开明绅士商谈,动员他们主动交税。大王殿王芳卿家是阳大税务局设立的一个交税点,该点每天大约可收取百余元税金,据统计,阳大根据地各税所,每天可收取各种税金千余元。在根据地进行税收的同时,也向两面政权地区的伪维持会征收税款,在两面负担的地区,主要是征收大地主的族产、庙产;对敌据点、敌伪人员经营的商行,合作社采取摊派的办法,要他们按月按数缴款。

在收税过程中,收税人员严格执行政策,既不准偷税,也不重收。由于严格执行边区的税收政策,一些商人虽负担一定的税金,但他们觉得合理,一般都能自觉交税。

2、组织商民救国会。1942年秋,阳大政务委员会为了将商界发动起来,发挥其积极作用,扩大根据地财政收入,及时地加强对他们的宣传组织工作,政务委员会主任桂平对大王殿各商人、资本家进行全面了解后,主动上门与他们座谈,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将他们召集起来,组织大王殿商民救国会。经民主推荐,由阳大政务委员会财务科长刘昆山担任商民救国会会长,以程南月、李发核、王克明、陈海青、石文明任委员。接着,又先后成立了太子庙、中庄铺商民救国会。

商民救国会的主要任务是:带头交纳税金,协助根据地税务所、卡征收各种税款,为4s据地和新四军代购各种紧缺物品。每当新四军转战到此,该会同其他群众团体一起,安置伤病员、慰问部队。

除此之外,在根据地内还广泛开展减租减息,实行二五减租,一担租只收七斗五,对困难地区,组织人民群众生产自救,把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修械所、缝纫店、被服店、医疗所等经济组织,奖励生产,发展经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