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大冶苏区进行了初步土改,一部分农民分得了土地,实现了农民几千年来要求得到土地的愿望,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中共大冶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因势利导,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乔业生产的措施。
(一)组织督耕委员'会、督耕队和农业竞赛委员会,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具体的作法是由乡苏维埃贫农团、雇农工会联合组织,利用老农经验,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传授生产知识,交流生产经验,开展生产竞赛,奖励积极劳动者,特别注意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生产。督耕队不但要担负起检查生产,指导生产的任务,而且在生产上要起到突击队的作用。同时还要鼓励群众向生产合作社方向发展。对于游手好闲不从事生产的人,先是批评教育,如仍不改悔,就把人捉来戴高帽子游街,由儿童团打着锣鼓,要他自己喊:“我是懒汉,不要学我。”通过奖勤罚懒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奖励开荒、兴修水利和改良种籽。广泛号召群众开垦荒山、荒地和湖坪,实行谁开谁有,3年内免交农业累进税的优待政策。政府还从物质上帮助群众开荒,要求苏区做到:无一片荒地,无一个闲人。除此之外,对于红军家属的土地,苏维埃政府动员群众帮助耕种。苏维埃政府还号召群众兴修池塘堤堰,防旱防涝。改良种籽则由苏维埃土地部根据各地区土质调查的情况,再召集老农研究种籽改良的具体方渚和意见,然后选择良种。
(三)调剂耕牛,解决缺少农具等困难。1931年大冶发大水,大部分苏区和游击区受灾,耕牛、农具等尤为缺乏。对此苏维埃政府设法赶制农具,实行耕牛登记,禁止宰杀耕牛,组织犁牛共耕站。在一些苏区,如果城、高才、升启等区,每区组织一个耕牛借贷所或犁牛站,以人力换牛力,互相调剂,支援灾区。苏维埃政府对一时无钱购买耕牛或确实无钱购买种籽的贫苦农民发放银行贷款,及时解决贫苦农民生活上的困难。
(四)发展经济作物和副业生产。对于凡是能植棉的地方,县委要求每年每家要种棉籽两升,开展植棉竞赛。县委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号召鼓动群众大力种植苴麻,挖麻死者必须向督耕委员会说明理由。在植麻季节,由督耕委员会举行植麻竞赛活动。当时的港湖、四棵、王叶等地是大冶县的主要产麻区。在林、副业生产上,苏维埃政府禁止采挖竹笋,砍伐桐油树和棕树,鼓励山民种植药材,药材由药社收购,各地的鱼池大量养鱼。县苏维埃政府要求转运局设法到武穴等地购运各种鱼种,由苏维埃政府分给各地养殖。县委和县苏还要求群众大力牧羊、养猪、兴桑养蚕,多种芝麻、茶籽、桐籽、菜籽等各种经济作物。
(五)兴办苏维埃农场。通过兴办苏维埃农场,进行生产示范,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场耕种的田地是土改留下的公田。1930年7月,在升启区创办了两个农场,一个在呆尼嘴,一个在木排墩。木排墩农场较大,有380多亩田地,30多个农工,这里的农工每天劳动10小时,家属也有随去的,农场使用的房子与农具都是从土豪地主那里没收来的。这个农场一直坚持到1931年6月以后郭汝栋匪部进攻苏区时才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