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
岁末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席卷全国,严重威胁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难时刻,他们不惧艰险,逆向而行,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他们初心不改,竭尽所能,用双手筑起群众健康防护墙;他们无怨无悔,连续奋战,誓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他们,就是抗疫战场上的“白衣卫士”。
他们请战出征不计报酬不论生死
“若有战、召必回!”
“请求去前线参加抗疫!”
“我是党员,更是医生,我不上谁上。”
......
寒冬腊月,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及各基层医疗机构,一名名身穿白衣的医护人员争先恐后地写下“请战书”,不计报酬、不论生死,自愿奔赴抗疫战场参加“战斗”。
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本该是万家团圆的时刻,市中医医院外科医生胡卫瞒着亲人偷偷溜出家门,主动报名前去支援金湖隔离病区,“我参加过2003年的非典疫情防控工作,有实战经验,应该带头上战场。”
“乖,妈妈去打病毒了。”望着未满周岁的孩子,市人民医院护士余慧燕的泪水涌出眼眶,尽管内心有千万个不舍,可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奔赴到疫情一线,因为隔离舱内的患者们更需要她。
“咔嚓”,一束束如绸缎般的秀发从肩膀滑落,市人民医院护士陈海啸紧闭的双眼、轻咬的嘴唇透露出一股坚定。为了减少感染方便着装,没有犹豫,她剪掉自己心爱的长发,投身到隔离病区、发热门诊疫情防控工作中。
陈泳烨和刘琼是夫妻,他们抛下家中年迈的老人和2个孩子,分别奔向市中医医院和市人民医院的抗疫岗位上,那一刻虽然对家人有愧疚,但他们不后悔自己的决定。
一句句动情的话语,令内心震撼;一场场别离的画面,让泪眼模糊。
在疫情面前,全市600余名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他们是父母,是儿女,是身边的普通人,但只要穿上那身“白大褂”,他们就变成了“超级战士”。
他们坚守火线面对危险毫不退缩
无论是隔离舱内还是隔离舱外的危险地带,到处都留下了医护人员匆忙的身影和不停歇的脚步。特别是疫情初期,防护服、医用口罩等各类物资紧缺,为了在隔离区多呆一会儿以便节省资源,他们强忍着汗水与不适为患者问诊、输液、测温、擦洗、喂食……
没有豪言壮语,每一次平凡的举动汇成铮铮誓言,“疫情不退我不退!”
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行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疫情防控专家组组长袁念芳,自疫情发生以来他一直扎根在重症隔离病区,“我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患者被病毒折磨,我要让他们活下来。”为了充分掌握每一名患者的病情,开展针对性的治疗,袁念芳犹如一个旋转的“陀螺”,不停地分析、整理患者的CT片及治疗方案。白天他到隔离病区开展日常查房和病例会诊,晚上还要统筹协调各支队伍的诊断与治疗。不管有多累,他睡觉都不敢睡得太沉,手机也是24小时开机,随时都准备着进舱抢救患者。
这是一种无畏,更是一种无私。全身被汗水湿透、双手红肿发皱、脸颊布满勒痕,但黄咏可从不吭一声。作为市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副护士长,从接收首例新冠肺炎患者开始,她一直坚守在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毒,说不怕那是假的。”黄咏可坦言,刚刚进入隔离病区时,内心难免有些打鼓,但她还是咬牙坚持着,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一天连续工作6—8个小时,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此外还主动承担垃圾清理工作。一个多月的坚守,她无暇顾及家庭,以至于家中不满2岁的女儿竟然不认识她了。
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市中医医院护理部主任雷小玲已经58岁了,毅然奋战在抗疫一线,有人说她都快退休了,何必找“不快活”。但雷小玲从不这样想,“隔离病区建设直接关乎患者们的救治,我必须亲自参与。”为了尽快改建隔离病区收治病人,她亲自参与绘制隔离病区布局流程图,并带领团队在48小时内,改造完成两个隔离病区,同时手把手教护理人员们如何做好防护及开展救治,以及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等。
这是一种关爱,更是一种温暖。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叶元林同中医适宜技术门诊主任陈娟,日夜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进行中医康复理疗,“每天进出2次隔离区,工作长达8个小时,为一百多名出院患者提供中医康复疗法。”陈娟说,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必须一个或几个医护人员对患者开展针对性个体化的疗法,一个疗程要半个多小时,不仅要医治出院患者身体上的不适,还要用贴心的服务对他们进行心理上的疏导。
累,肯定累。苦,当然苦。可医护人员们依然坚守火线,顶着被感染的危险,以生命守护生命,与死神激烈搏斗,救助每一名患者,用看似平凡的举动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他们骁勇善战快速“侦察”阻击病毒
抗疫战场上,不见硝烟,却充满危险。
尽管如此,有一支特殊的队伍敢于同病毒正面交锋,他们就是核酸检验团队。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朱中华是我市开展核酸检测后,进入基因扩增实验室提取核酸“第一人”。
据了解,提取核酸是整个检验过程中最关键、最危险的环节,病毒样本在打开时会发生震荡,形成包含病毒颗粒的气溶胶,如果防护不到位,可直接通过呼吸的空气传染。“从采集标本到最终出检测结果,每次要花五六个小时,不敢有半点马虎。”朱中华说,随着标本数量开始迅速增加,实验室的工作量增大,工作人员全部加班加点做检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确保疫情检测结果的快速和准确。
2月11日,来自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钟南山实验室技术团队受邀支援我市。该团队包含钟南山院士团队产学研领军人物、总指挥周荣博士及13名队员,同时还带了2台96孔的荧光PCR仪、2台半自动发光免疫检测仪、2万份免疫试剂和核酸试剂,为我市新冠病毒肺炎检测增强了底气。
团队主要对发烧咳嗽的留观人员、密切接触者、住院病人3类重点人员采集的样本进行检测,对有些无症状感染者进行第一时间排查。目前,最常见的方法是新冠核酸检测,但由于采样部位、采样方法、采样时间等客观原因,不能百分百确定确诊病例。为此,该团队在核酸检测的同时,采用血液抗体检测,成为全国最先使用双检测法的检测团队。
“快一点、再快一点!”周荣说,越早检测出病毒样本,就能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从根本上阻断传染源头。该团队队员穿着防护服在实验室内工作七八个小时,对样本进行收样、检测、复检,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天检测了500多例,累得精疲力尽。2月20日,该团队迅速开展技术攻关,对新冠肺炎康复患者的血浆进行检测,为我市血浆疗法的运用提供有力保障。
连续多日,大冶新增确诊病例和新增疑似病例均为“零”,这成绩的背后少不了检测团队每一名成员的默默付出。3月13日,市人民医院最后2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实现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双清零”,意味着大冶新冠肺炎疫情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在将近2个月的抗疫战斗中,白衣卫士们日夜奋战、舍生忘死、不负重托,全心全意守护着群众的生命健康。他们是逆行者、坚守者、奋战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他们携手同行众志成城共抗疫情
江苏力量,大冶希望。
2月12日,江苏医疗队不远千里,星夜驰援大冶。在经过紧张有序的防护培训后,他们进驻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15个收治新冠肺炎患者隔离病区,积极发挥在感染管控、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与我市医护人员们共同开展常规查房、日常护理、病例分析、优化治疗等。
“既然来了就是大冶的一分子,我们要尽自己所能为大冶多做点事,让患者们早日出院。”作为江苏援冶医疗队的领队,马航带领着68名医疗队员,全身心战斗在大冶的抗疫一线,他说即使只有1%的希望也要尽100%的努力。
经鼻高流量吸氧是通过无需密封的鼻塞导管直接将一定氧浓度的空氧混合高流量气体输入给患者,极大地增强患者的供氧效果,然而大冶没有任何经鼻高流量的治疗经验,困难重重。这时,江苏援冶医疗队站了出来,他们不仅为大冶安装了第一台经鼻高流量吸氧机,还手把手指导医护人员如何操作,解决了重症患者的吸氧难题。
2月28日凌晨,市人民医院手术室灯火通明,由江苏援冶医疗队、黄石及大冶十余名专家组成的医疗团队,正在小心翼翼地为一重症患者进行黄石首例ECMO手术,用“人工肺”为患者带来了生命的希望。
“虽然你们穿着防护服,我看不见你们真实的容貌,但你们在我心中都是最美的天使。”在市中医医院隔离病区,患者陈芳(化名)紧紧握住江苏援冶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顾红艳的手。原来她的爱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自己和两岁的女儿在医院作为疑似病例留院治疗。期间,顾红艳特意为母女俩送来了酸奶和水果,平时也经常宽慰她们,让她们以轻松乐观的心态面对病情。其实,这些温情而暖心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故事的背后凝聚着江苏援冶医疗队全体队员们的点滴大爱。
在江苏援冶医疗队的援助下,我市逐渐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疫情得到明显好转。然而江苏援冶医疗队的队员们没有休息放松,主动调整工作方向,针对疫情防控期间,部分群众医疗受阻,看病难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医护人员一起组织5支小分队,进社区,下村组,访农户,充分发挥专家的能力,做诊断和护理指导。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这个特别的春天,江苏援冶医疗队用高超的医术、敬业的精神和温情的问候,给患者们带来了康复的希望。
责编丨刘琪
值班总监丨万紫
值班总编丨程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