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和区域竞争日愈激烈的严峻形势,过去的五年,大冶市抢抓进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的机遇,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力度,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工作机制,科学谋划发展,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园区建设
众所周知,大冶是一座资源型城市,近年来,面对资源的逐渐枯竭,势必走上转型之路。而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道路上,必须要加快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要素的效率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突破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比重,推进传统产业向“两高四化”(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转变,才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产业结构不优,工业独大,且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仍然较多等仍是大冶产业发展的阻力。针对这一情况,我市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发展向多元化、集群化、高端化迈进,改变“一矿独大”格局,实现产业优化升级。
按照“1+4+N”的总体思路,搭建园区,筑巢引凤。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区)投入20亿元高标准建设了20平方公里的城北工业新区,成为拉动大冶经济转型的火车头。灵成工业园、陈贵工业园、金桥工业园、金湖产业园各具特色,不断壮大。其他乡镇也纷纷扬长补短,加快园区建设,推动特色产业向园区集中。
围绕“机电制造、新型建材、饮料食品、纺织服装”四大产业,优化发展环境,强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南京雨润、武汉重冶、中粮集团等一大批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纷至沓来。“四大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去年产值达到760亿元,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84%。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宣传推介我市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优良的投资环境,通过外出招商推介,引进了一大批项目。2016年我市引进了总投资90亿元人民币的汉龙汽车产业园项目,实现了一个县级市生产整车项目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我市整车制造产业空白。
坚持科技创新 生态建设深入人心
近年来,大冶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动力和中心环节,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引进创新主体、先进技术,着力培育自主创新、原始创新,“引育并举”推进创新成果转化,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创新型经济蓬勃发展、创新载体功能完善、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创新活力竞相迸发的创新城市。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我市建设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实现“211”目标的首战之年。创新才能推动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组织申报高新技术产品14个,申报高新技术企业9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到53家。加快推进高新区创建工作,完成了国家高新区创建的更名、挂号和材料编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19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园区工业增加值的4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深入实施“生态立市”,统筹推进污染防治、总量减排、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美丽大冶。完善了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加快实施工业废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与铁山、下陆污水管网对接工程,推进金牛、保安、还地桥、灵乡、陈贵等重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实施尹家湖环境综合治理,拆除大冶湖围网养殖,加强水生态修复治理。加强保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修复,彻底解决流域内重点污染问题。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依法严惩环境违法行为,保持对环境污染的严管态势。
与此同时,加快推进316国道刘仁八至殷祖段沿线12个村庄建设,突出抓好村庄整治,着力打造精准扶贫示范带、美丽乡村展示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建一批省级、市级美丽宜居村庄和绿色生态示范村。记者 潘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