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冶以“百强”路上争先进位为目标,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践行省委“三维纲要”,深入落实黄石市委“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加快建成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决策部署,坚持“一优三化”发展战略,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市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强化服务力度,全市经济实现持续平稳增长。
规划统筹 全市经济稳中有进
大冶,因矿而兴的千年铜都,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既有一矿独大、一业为主的辉煌与隐忧,也有披荆斩棘、也有蓄势勃发的力量与智慧。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全市坚持“一优三化”发展战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的视野和眼光,把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全市经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
五年来,大冶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步入深水区”,在奋勇前进的过程中,最终硕果累累。这五年当中,城投公司、国资公司、交投公司、房投公司、高新投公司等市场化投融资平台成功组建,资产总规模达到442.1亿元,融资余额达到141.84亿元;45家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实现融资5000万元。
另外,在工业经济上,大冶也不甘落后。2016年元月至八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68.6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6.22%;工业增加值增长7.6%。预计2016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930亿元,同比增长8%左右;预计完成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增加值增速8%左右。
在民生保障上,我市全面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2015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848元,是2010年的2.1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61元,是2010年的2.4倍。社保“五险”年均参保人数86.58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五年来,我市未雨绸缪、主动谋划,不断深化和优化大冶的转型发展路径,实现了完美蜕变。预计2016年全市社会生产总值将突破560亿元,是2011年的1.7倍;财政总收入将突破8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2.15倍和2.5倍。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我市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努力引领新常态,过五关斩六将,牢牢占据了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的位次。
争先进位 大冶跻身百强县市
2015年8月22日,从全国县域经济专业研究机构中郡研究所传来好消息,在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大冶蝉联百强并再进位,由93位上升到88位。实现“四年四进位”,并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
自2011年大冶市五次党代会提出冲刺全国“百强”县市、争当全省城乡统筹发展排头兵、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大目标”以来,大冶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名次年年进步。2012年,大冶排名97位,首次跻身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2013年,大冶排名94位,前移3位;2014年,大冶排名93位,前移1位;2015年,大冶排名88位,前移5位,这是大冶首次从9字位迈向了8字位,前进了一个等级。
五年来,大冶市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32个,5000万以上项目50个,两年多时间引进外资102.3亿元,形成了以机电制造、食品饮品产业、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产业等为主的四大产业集群,2010年四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400亿元。
做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是支撑;推进城乡统筹,镇域经济是纽带。镇域经济不仅融通城乡,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2010年新进全国百强的江苏省建湖县为例,2005年就有一半以上的乡镇财政收入过千万元。如今建湖县镇域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达到76.2%,蓬勃发展的镇域经济为建湖县进入百强提供了强劲支撑。
冲刺百强,不仅要有激情,更要有实力;不仅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面对历史机遇和挑战,大冶人自豪的喊出:“冲击百强,我们有基础、有实力、有后劲、有信心,更有决心。”(记者 潘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