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迪功:平凡人生里的不凡坚守

07-17 09:12  

乡村医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字眼,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工作岗位。他们没有敞亮的办公环境,缺少先进的医疗设备,很多人仅靠一个不离身的药箱,经年累月地行走在十里八乡的行医路上,坚守着平凡人生里的医者信仰——他就是金湖街道办事处柯庄村卫生室医生陈迪功。

医德高尚的好医生

6月1日中午12点,记者见到陈迪功时他正忙着给治疗室输液的病人换药,来来回回穿梭于治疗室、药房、配药室。看着陈迪功忙碌的身影,他的妻子告诉记者,昨天夜里卫生室12点多才关门,今天早上他6点多就起来了,到现在还没顾上停下来歇歇。从15年前选择金湖街道办事处柯庄村当村医起,陈迪功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

“我这两天头晕不舒服,陈医生你过来帮我看看。”今年81岁的李奶奶是柯庄村6组脑背湾村人,中午吃完午饭便在家里打电话找陈迪功看病。“陈医生看病看的好,对我们态度也好。我习惯找他看病。”李奶奶说。

在村里人眼中,陈迪功就是他们的“120”。“在村里,一有病大家都来找他,他能看得了就看,看不了还专门开车送我们去市里大医院看。人是真好。”前来看病的柯大爷说。

有时候不分昼夜、不分工作日节假日,陈迪功的生活与工作已经无法区分,有时候,一夜被叫醒三四次,一碗面条要吃上三、四次。他以看似平凡的坚守,践行着一名普通乡村医生的“大医精神”,抒写着一幕幕医患情深的行医故事。

“只要做了乡村医生,就不能奢望有休息的那一天。”陈迪功对记者说。

在农村做医生,几乎每天夜里都会被病人的敲门声叫醒,有时候一夜都不能睡好觉,甚至接连几天都这样。那会儿,只要听到半夜敲门声头就会疼。

“一碗面条有时要吃上三四次,今天凌晨四点到六点之间的这两个小时内就来了三个病人。”陈迪功说,只要做了乡村医生,就不能奢望有休息的那一天,选择做乡医就要时刻为村民的健康着想,“不管是夜里还是吃饭时间,刚睡下也不行,只要病人来了,就以病人为主,睡觉那是次要的。”

坚守基层数十年

陈迪功只是众多乡村医生中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大冶目前在基层偏远地区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有近百名。这支乡村医疗工作队伍,其主体大都源自上世纪60年代诞生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名词,曾是乡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他们植根广大农村、走村串户,承担着农村地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的重任,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中发挥着“网底”的重要作用。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陈迪功,目睹了中国农村艰苦的就医现状:卫生环境差,医疗技术低,设备落后,医疗经费困难,群众就医意识差等。青年时期的陈迪功就立志成为一名为医生,用自己的双手为农村医疗事业做贡献,于是16岁的陈迪功便踏上了学医的旅程。

50年来,陈医生一直坚守于基层卫生战线,方圆几十里的农村,只要村民需要,一个电话他便提着药箱赶到。从医期间,陈医生深入基层,带领大家攻坚克难,把青春与汗水都奉献给基层卫生防疫、治疗工作。

在预防流感性脑膜炎期间,他每天起早摸黑,提着药箱走家串户,做好预防工作,将流感性脑膜炎扼杀在了摇篮里。在预防疟疾传染病期间,他总是一手拿药一手拿热水瓶,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使疟疾病人能得到贴心治疗。柯庄村的头廯患者很多,特别是妇女村民,剃头发不方便,头发太长又不利于治疗,他只好晚上上门耐心做工作,舒心做指导,坚持为患者剃发搽药。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开始执行期间,对于农民来讲是个新鲜事儿,群众认识不够,经费难收。陈医生多次为困难村民垫付合作医疗费用,悉心为村民们普及新型合作医疗知识,让大家能了解合作医疗,参加合作医疗,及时享受合作医疗并从思想观念上支持合作医疗。陈医生用自己长期的实际行动,为群众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记者手记:

乡村医生担负着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是农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工作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却怀着“悬壶济世”的梦想,他们提供的卫生服务可以说最具有公共性、基本性和保障性。这些无私奉献的乡村医生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重视,获得在广大农民真心赞扬以外的应有回报。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刘娟 文/摄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