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双向互动”引领村庄建设

10-12 15:29  

2015年10月起,茗山乡29个行政村在全市率先开始党建改革,探索并推行“一核一基三转变”(即党建引领为核,理事会搭台为基,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向“服务型”转变、基层治理方式向“双向互动”转变、农村发展向“全面推进”转变)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模式。

在市委领导下,茗山乡党委针对村级党建和农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真正放在基层一线,把群众的创造加以总结提高规范并制度化。仅仅不到一年时间,村级组织逐渐甩掉“软弱涣散”帽子,茗山乡试点的乡村,生活环境普遍美化升级,村庄经济内生动力强劲,乡村社会和谐之风劲吹。

成立临时理事会

村级组织甩掉“软弱涣散”帽子

去年夏天,茗山乡杨桥村金湾经历了一场“变革”,老支书、老党员牵头下自发成立临时理事会,大家忙碌着走村串户扶贫,听取群众意见,发展经济,努力改变村子的贫困面貌。

曾经的杨桥村金湾,是一个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村里没有“主心骨”,村容“脏乱差”、经济贫困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

时任大冶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修武,在茗山乡检查村级党组织建设时,发现了杨桥村金湾村民自发成立临时理事会。李修武敏锐意识到,临时理事会的成立是群众的新创造,是带着泥土芬芳的新苗,需要组织施肥,除草呵护培育。李修武带领市委组织部和茗山乡党委,在全乡开展“种村级党建试验田”,全面铺开村级党建改革创新试点工作。

但是,与绝大多数农村地区一样,茗山乡试点前的多个村庄村民小组功能虚化、作用衰微,群众基础较弱,使其工作难以开展,小组长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基本上已经“形同虚设”。因此,调整现有的自治单元,是茗山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首要环节。

去年国庆期间,茗山乡晏庄村村“两委”根据本村各湾人数和地域,拟将大刘明益湾和细刘明益湾联合组建为刘明益村庄。第一次征求意见时,两个湾子均要求各自组建村庄。

两湾党员分别深入各湾农户,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问清单独建庄的缘由,讲清联合组建的优势,使各农户逐渐明白联合组建的积极作用,打消了单独建庄的疑惑和顾虑,两湾村民渐渐地同意了联合组建村庄的做法。当年12月,经过两湾户代表的投票表决,最终确定将大刘明益湾和细刘明益湾联合组建为刘明益村庄。

经过整合,晏庄村、杨桥村、华若村将原23个自然湾、24个村民小组重新划分组合为17个村庄。其中晏庄村9个村民小组划分为5个村庄,华若村将7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村庄,杨桥村8个村民小组划分为6个村庄。村级组织党建工作自此逐渐甩掉“软弱涣散”帽子。

落实责任 服务为民

党建创新见成效

今年6月上旬,为了方便村民出行,晏庄村刘明益村庄理事会经过内部商议,打算结合村庄现有道路情况,对村庄的环村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党员理事会会长刘付广召集户代表就硬化环村道路一事征求意见。但是修路需要大概25万块钱,大家为钱伤了脑筋。刘付广向村“两委”提出了修建环村道路及奖补资金的申请。经过村委会向乡政府的积极争取,为刘明益村庄环村道路的修建争取到10万元奖补资金。作为党员理事会会长,刘付广自己首先拿出了10万元,鼓励每户筹资600元起。

想不到,不到半个月时间,村民们补齐了差价款。在村支部书记的领导下,在刘明益村庄理事会的组织下,刘明益村庄环村道路硬化从提出、筹备、施工、维护均由村民自己完成,大大减轻了村“两委”的工作压力,从过去村“两委”求着村民做事,转变为现在的村民自己要做事,改变了过去包办代替的治理模式,形成了村“两委”、村民双向互动的治理方式。晏庄村支部书记也坦言自己“有了被解放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变得简单多了,老百姓不用折腾来折腾去”。同时,由于是村民自己出资修路,为了节约成本,村民自愿出力修路,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

茗山乡杨桥村的6个村庄理事会成员通过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开展“绿满铜都”活动的做法和意义,逐步得到了广大村民的理解与支持。村庄按每人每年缴纳10元钱作为“绿满铜都”活动的专项资金,活动资金由村庄理事会管理使用,做到“阳光操作”,并接受村委会的监督。理事会的成员们辛苦没白费,这一提议得到所有村民拥护。最后,6个村庄理事会都聘请了1名保洁员,负责各村庄的垃圾清运。

正如晏庄村柯益凤村庄理事会柯国定所言,“村庄理事会作为一个中介组织,要处理好与村‘两委’、村民的关系,就要搭好这个‘桥’。就对上来说,政策、资金、项目都来源村集体;对下来说,再好的事,村民不乐意做,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我们坚持按程序办事村民没怨言、村组没意见,村庄理事会就做到位了。”

理事会作用大

会长理事回村挑大梁

在2015年10月之前茗山,大多数能人、富人等村庄人才还在外面打拼。茗山乡农村基层党组织新型载体的构建,为村庄能人参与村庄建设、参与村庄事务决策、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参与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广阔舞台,吸引了一些优秀的外出务工青年、复转军人、农村致富能手加入到村干部这一行列。

1972年出生的柯育良,是华若村钟家庄村民,现任钟家庄理事会会长。从2013年开始,柯育良带领几十名湾里的年轻人一直在浙江办服装厂。2015年底,钟家庄成立村庄理事会。在推选理事会成员时,村民一致推选柯育良为村庄理事会会长。

此时还在浙江开办服装厂的柯育良,得知消息后,果断放弃月收入上万元的服装生意,毅然返乡开始发展生态农业。为了带领村民致富,柯育良凭借多年办厂经验,在村里承包了300余亩土地,成为本村庄流转大户,其种植的花卉苗圃、时令蔬菜等经济作物。随着规模的扩大,他聘请本村闲置在家的村民进行除草、施肥等工作,解决了本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幅度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

虽然村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柯育良的个人收入远低于原经商收入,回村创业并不划算,柯育良却说:“老百姓信任我,我就不能拿经济收入衡量个人得失”。

优秀人才组成理事会后,如何将产业与群众的实际利益串联起来,考验着理事会的综合办事能力。

在黄石市首届园博会规划建设期间,茗山乡杨桥村的金湾涉及到征地拆迁问题,部分村民不愿意自己的土地被征收、房屋被拆,村委会成员多次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未果。老支书、老党员等7个事务性理事会成员,进行了合理分工,安排与村民有亲缘关系的理事会成员去做思想工作,将举办园博会的潜在经济收益说清楚、道明白,使村民理解理事会成员的“良苦用心”,最终签订了补偿方案。

园博会成功举办,给茗山乡当地村庄经济带来质的变化。今年,茗山乡围绕公司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链条,吸引了300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新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30余家。仅瑞晟公司提供农民就业岗位3000余个,上半年支付土地流转费和农民工工资1000万余元,农民今年预计增收5000元。

树立典型 抓好推广

让优秀模式走出茗山

“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继权教授指出,“茗山模式”以村庄理事会为载体,“不拘一格”选人才、“两培一选”育人才、“唯贤是举”用人才,创新了农村党员干部培养机制,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中国政治学会理事高秉雄教授认为,相比其他地方的改革,茗山乡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重群众首创精神,重多元主体探索,重制度激活创新,通过还权于民、赋权于民,强化了党组织在基层治理的功能,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实现了党建和群建的协同发展。

树立典型,抓好推广。今年3月9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开展农村基层治理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肯定了茗山乡晏庄村、杨桥村、华若村的先行试点,并总结经验,让优秀模式走出茗山,逐步在全市推广农村基层治理改革试点工作成果,力争2017年实现“全覆盖”,努力构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组织为基础、农村社会组织为补充、村民广泛参与、协商共治的农村基层社会共治新格局。

回归田野,这是茗山乡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实践的最终目的。基层党建的“茗山故事”,以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基层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以其内在的丰富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巩固和夯实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提升和强化了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正在成长之中。党旗指向、党建为核的改革探索,正在大冶的田野大地上加速推进!(记者  石教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