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为刀  雕出“楚天第一”

05-05 10:53  

在千年铜都大冶,有这样一家民营企业:20年前,不过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10年前,逐步发展成为一家专为庙宇雕塑佛像的小企业;如今,这家企业立足于“中国古建之乡”这片深厚的土壤,内强技术,外拓市场,塑造成了大冶的城市文化名片,已然发展成为湖北省非遗传承、文化创新的标杆企业。而这家企业便是如今盛名在外的湖北省佛圣堂工艺有限公司。

名声显耀  匠心使然  

走进位于大冶城南海螺山的湖北省佛圣堂工艺有限公司,里面的陈列摆设充满艺术气息。木雕雕刻的门楣和窗格古朴、典雅,家具上雕刻的图案花纹则秀雅、精美,还有各具神态的佛像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偌大的厂房里散发出干木和油漆的清香,半成品成列摆放。在手工制作车间,员工们正在细心雕刻着手上的作品,案头上摆着各式各样的雕刻刀。而机械化操作车间则机声轰鸣,程序化的生产井然有序。

如今的佛圣堂欣欣向荣,一片繁荣景象。但既得“梅花扑鼻香”,自然也是经过一番“彻骨寒”的磨练才能换来。佛圣堂创始人吴远鸿是一位匠人,回忆起佛圣堂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他感慨万千。

1995年,自学一门好手艺的吴远鸿,只身一人成立木雕工艺小作坊。当时作坊里只有30多名员工,产品单一,设备简陋,市场窄小。

当年,吴远鸿跋山涉水找寻市场,一天他来到东方山,把自己随身携带的几件木雕佛像拿给弘化禅寺的主持方丈正慈法师过目。

当时,弘化禅寺正在修复扩建,经过一番交流和探讨,正慈方丈将塑造五百罗汉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吴远鸿。第二天,吴远鸿便将徒弟和工具全部移师东方山。

于是,四五个雕刻艺人,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历时4年之久,将500个约1米高的香樟木雕刻的罗汉最终圆满完成。

因圆满完成雕刻五百罗汉的任务,吴远鸿和他所在的工艺厂名气大涨,订单不断,甚至像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寺庙也慕名前来订制佛像。

载誉无数  不忘责任

吴远鸿因技术精湛被誉为“楚天第一雕”,他创作的许多作品参加各类大赛因巧夺天工而抱回大奖。

2007年11月,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黄石分会场上,吴远鸿雕刻的七件木雕作品荣获黄石市民间工艺品展览奖项,其中,两项金奖,两项银奖,三项铜奖。

2008年,吴远鸿雕刻的香檀木“四大天王”参加了湖北省第三届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吴远鸿被评为了“湖北省工艺美术名人”,作品也被湖北省艺术馆收藏。

佛圣堂在发展的同时,始终履行着文化传承的社会责任,敞开大门授徒传艺,并于2008年与湖北美术学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成为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木雕教学实习基地,每年都有许多雕塑系的学生来这里实习。

2009年,在我市文化部门的牵头下,以吴远鸿雕刻艺术为代表的“大冶佛像雕塑技艺”被黄石市政府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10月22日, 湖北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大冶佛圣堂佛像雕塑工艺名列榜中。

2016年12月31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向佛圣堂授予非遗教育传承基地的牌匾,这也标志着大冶首个佛像雕塑工艺非遗教育传承基地正式启动。

对此,中国非遗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此非遗教育传承基地将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发展大冶佛像雕塑工艺,让非遗项目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传承为本   创新为魂

“文化企业要念好文化的“经”,要以文化传承为本,工艺创新为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这是吴远鸿多年创业打拼深谙的道理,也是佛圣堂能壮大发展的宝贵经验总结。在佛圣堂的发展道路上,吴远鸿立足传承本土传统工艺的基础,将传统手工雕刻与数控机床雕刻融合为一体,实现了规范化和数字机械化的生产加工。

吴远鸿的大儿子吴永振介绍,公司目前已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其中各类中高级技术人才百余人,拥有电脑雕刻机、三维立体扫描仪、仿形机、放大机等国内外先进数控设备及机械设备100多台(套)。历经20年的发展,在佛圣堂的生产厂房里,上万平米的木工生产流水线车间保证了古建产品巨大的生产能力。

为更好传承父辈流传下来的执着匠心,吴远鸿的二儿子吴永乾国外留学回来后,创立了

“山舍”工作室。

每一次展会上,他的“山舍”产品备受关注。“山舍”的作品均为手工打造,吴永乾说:“制作木器的工具和方式很多,但手工是最美的。一个匠人在制作一个器物的过程,是他与物的对话过程,也是一个生命的生长过程。每一件手工器物都是有生命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匠人赋予手工器物以温度。我希望每一个器物的形态背后都是由一双手和一双眼制作完成的。”对于祖辈从事的传统木雕工艺和中国传统文化,他有着执着的热爱。

通过佛圣堂,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的完美碰撞,感受到了倾注匠心而创造的工艺作品独有的温度和美感。佛圣堂也将继续坚守文化传承和工艺创新的信念,书写更多的匠人传奇。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黄黎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