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建筑”留住城市文化记忆

©原创   07-12 09:32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陈婷)历史建筑不仅展示了一座城市的历史面貌也保留了城市的原始特征,更能彰显城市的人文高度与精神深度。

近年来,我市组织相关部门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意义或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以及见证了我市重要历史、具有广泛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含古民居、古村落建筑物)进行普查认定,并予以公布。

为老建筑挂上“金字招牌”

新增历史建筑挂牌仪式

7月9日,我市2024年新增历史建筑挂牌仪式在劲牌公司举行。当天挂牌的有劲牌展馆主楼、副楼、展销中心阁楼等6处建筑。

为保护这些见证岁月流转的历史老建筑,市住建局通过排查摸底,已经认定并公布了62处历史建筑,并进行挂牌。标志牌上注有建筑名称、编号、公布时间、公布单位等。为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记忆的老建筑挂上“金字招牌”,让默默无闻的老建筑有了“大冶市历史建筑”的“身份证”。

近期,市住建局组织建筑、结构等专业技术人员对已认定的62处历史建筑逐一查看,现场“把脉问诊”,提出相关保护修缮建议。“大冶目前已经认定的历史建筑可溯至清代,挂牌只是保护传承的第一步,既增强历史建筑的辨识度,又可以让更多的市民了解历史建筑。”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序武介绍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根基,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历史建筑是目前住建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将按照历史建筑“一栋一档”的方法,对已公布的历史建筑进行测绘并建立档案,档案包含了历史建筑的基本信息、历史价值、风貌特色、保护范围等,为了解大冶历史建筑基本信息提供一个全面的新平台。

据了解,我市62处历史建筑包括民居建筑、产业建筑、公共建筑等类型,其中以民居类建筑和公共建筑居多。它们有的与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相关,有的建于近现代,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每一处历史建筑都是大冶城市记忆的碎片,共同拼凑出大冶的历史画卷。

“历史建筑”就在我们身边

大冶的老建筑有很多,不过历史建筑的认定并非越老越好,而是要突出历史文化、风貌特征、地域特色等价值。在此次公布的保护名录中,清代建筑30处,民国建筑2处,新中国成立后建筑30处。

劲牌展馆正门

位于劲牌公司的展馆就是其中一座“年轻”的老建筑。

劲牌展馆主楼坐落于劲牌有限公司的老厂区之中,这座建筑不仅是劲牌公司辉煌历程的见证者,更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原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改造后华丽变身,成为企业展馆主楼。它坐东朝西,采用四层框架结构,稳固而大气。屋顶及立面仿照清代宫廷建筑风格,歇山顶设计独特,顶部覆盖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鸱吻、“仙人走兽”等建筑构件的点缀,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威严。建筑外围柱廊环绕,柱上梁枋、斗拱等仿古构件构造精巧,色彩华丽,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展馆内部各层功能各异,通过现代化媒体、泥塑及图文并茂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劲牌的历史文化、企业发展、工艺技术、产品信息等内容。劲牌展馆主楼整体风格古朴典雅,既有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具有较高的建筑营造水平及艺术、文化价值。

劲牌行政楼

穿过雕梁画栋、气派雄浑的仿古楼牌,仿佛一脚从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跨进了时代的历史长河,红柱翘檐、黛瓦画梁,古朴的中国风,满眼的中国红,雅韵悠长。游览于这样的宫廷建筑里,仿佛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穿越旅行!

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

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医院旧址,坐落于灵乡镇谈桥村谈桥街“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旁,它坐北朝南,承载着一段光辉的抗日历史。

这座建筑始建于清代,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1941年7月27日,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毅然挺进鄂南,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同年8月,他们在谈家桥成立了鄂皖湘赣指挥部,随后将随军医院设立在指挥部旁,为受伤的战士们提供及时的救治。

谈桥红色文化纪念馆

旧址现存房屋为一层砖木结构,外墙采用红色涂料粉刷,既体现了革命的激情与热血,又彰显了历史的庄重与神圣。如今,这座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医院旧址已修缮一新,作为“谈桥红色文化纪念馆”对外开放,同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一起,成为党员干部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加油站”。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建筑必然需要不断更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老建筑”的保护与发展关系,如何利用好城市中的“老建筑”,让它们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是很多地方需要解决的课题。

“我们将持续利用好灵乡本地红色文化资源,深挖红色故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灵乡镇党委书记李杰表示,这些历史建筑见证了新四军不畏生死、英勇抗敌的动人故事,也记录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光荣历史。通过及时保护、科学修缮,这些历史老建筑将得以“焕发新生”,留下的不仅是这块土地的历史文化,也留住了“红色记忆”。

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妥善处理“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关系,让历史建筑在整个城市文化跳动的脉搏中蓬勃发展。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