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拼抢实”·奋进“五十强” 聚焦八大行动之乡村振兴】茗山乡“村BA”:方寸球场尽显乡村活力

©原创   08-10 09:43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但超)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茗山乡中心篮球场上,又一场精彩的“村BA”正在进行。伴随着运动员激烈的拼抢,村民的热情被瞬间点燃,篮球拍打声、观众喝彩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村BA”火爆现场

村民当球星、乡亲齐助威,最纯粹的篮球,最简单的快乐,扎根乡土的茗山“村BA”,用最真挚的农趣农味儿,展现出了当地新时代农民自信、团结、拼搏的精神面貌。

激发村民荣誉感

“来茗山球场约一场球赛!”

这是在黄石、鄂州等地篮球爱好者圈子再平常不过的一句话。

8月2日下午4点半,茗山乡茗香广场的篮球场贴出预告牌,“当天比赛:茗山队对阵大冶一中队。”上千名穿着纯色背心、拿着大蒲扇的观众早早入场抢座。

看台上座无虚席

50岁的彭大叔带着太阳帽坐在看台上,他吃完饭就带着儿子来到现场。“挤得很,不早点来占不到位置。”

放眼望去,广场旁的马路上,从四面八方赶来的车辆将场外挤得水泄不通,交警、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志愿者正在一旁维持交通秩序。比赛开始,人越来越多,来晚了的村民只能站在外围,但也不影响他们的热情。

茗山队队长柯浪,是茗山乡“村BA”的发起人。

2022年6月份,从事篮球培训的他回到家乡,下班后不时约上周边乡镇的朋友来新建的茗山书香广场打上一场比赛,开始三五人观看,一个月后渐渐有百人观看,两个月后,已是人潮汹涌。

学堂村一名时常前往镇区观赛的村干部介绍,那时的篮球场还未翻新,可夜幕下看球的观众围满球场,观赛阵型泾渭分明,里三层的乡亲坐在马扎、板凳上悠闲自得地看球,外三层的群众垫起脚看得津津有味,每晚7点到9点出门去看一场“村BA”成了茗山乡村民夜生活的新风尚。

一传十十传百,茗山乡球场很快引起了各地球友的关注。2022年7月初,灵乡、阳新、黄石、蕲春相继有球队驱车前来约球,从各村互赛,再到乡镇之间切磋,最后是跨市交流,一年内近百场的比赛,让茗山乡篮球场火速蹿升为黄石地区的网红球场,高峰时有2000余人到现场观球,相关阅读量超100万人次,首场线上直播比赛800余人围观,累计点赞量超20万。

比赛现场人山人海

黄石市“三十而已”队队长高翔不久前带队来茗山乡篮球场打过一场比赛,“拖拉机、面包车、摩托车,男女老少全部聚在篮球场旁加油呐喊。”完善的球场设施,热情的观众,浓厚的乡土、人文气息让他念念不忘。

“其实,好多村民不懂篮球,但他们知道场上拼搏奔跑的有茗山人。”柯浪说,全乡20余名村民先后参加篮球队,本土篮球队让村民越来越有代入感,强烈的地方荣誉感也激励着他们在父老乡亲面前打好每一场篮球赛。

搭建文化自信舞台

“我去过茗山乡的每个村,村村都有球场!可以说,茗山乡每个村的人都喜欢篮球。”开挖机的村民彭水平语气显得颇为自豪。

激烈对抗

一位茗山乡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各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尽管野草荒山太多,但兴建广场时必然会留下一块地建篮球场。”

彭水平回忆,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在茗山乡已是经久不衰。茗山乡举办篮球比赛的历史,始于1985年,彼时的茗山,基础建设不好,但好运动之风日盛。

“1986年,原茗山中学就时常邀请周边学校师生切磋球技。”茗山乡文化站副站长朱文明介绍,茗山乡村民历来喜好篮球,村民从学生时代开始,在球场上分高低已是主流,1992年,借着全国农民运动会在湖北省举行的契机,茗山乡首次举办农民篮球赛,一晃三十余年过去了,茗山乡依然保持这一传统。

如今,茗山乡篮球传承有了新的平台和载体——“村BA”。

“我一点不觉得害羞,在乡亲面前反而觉得胸中满是激情。”柯浪说,每场比赛间隙,来自十里八村的姑娘们当起“篮球土宝贝”,伴随着呐喊声在球场上跳起扇子舞,或敲一通大鼓,为球赛暖场。

“篮球土宝贝”为球赛暖场

没有广告牌、不收停车费和门票的场地里,村民的活力也得到了激情释放,“村BA”不再只是竞技的比拼,68岁的篮球爱好者邓国强当上了记分员,28岁的幼儿园老师段丽婷带着广场舞队化身啦啦队……此外,还有当地乡贤、企业倾情赞助,提供矿泉水、球衣等物资,助力比赛办得更加精彩。

以体育之名,让文化唱戏。观赛的村民中有摊贩、司机、干部、老师、学生,无一例外都是篮球场上的“草根”,开办在家乡的球赛成为大家平凡生活中的激情舞台。

基层治理有了“润滑剂”

8月初,从省农业农村厅传来好消息,全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启动仪式决定在茗山乡举行。

8月8日,距离开幕赛还有三天,茗山篮球场已经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显示屏、音响等各类设备正在调试;墙上的壁画正在进行最后着色。茗山乡政府干部职工们每天都要沿着这条街往返好几趟,和球队、附近村民以及设备运营方交流沟通。

茗山乡党委书记黄小容这几天忙里忙外,在她看来,“村BA”的火爆,也是对全乡文化旅游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事实上,围绕“村BA”发展找短板不只这一次。

2022年9月,疫情防控期间球场停赛,茗山乡借此梳理比赛期间的问题,以村为单位收集基层意见。

比如,一小学生说,“广场到学校的马路路灯比较暗。”

再比如,一个市区、镇区两地奔波的司机说:“东西南北前来观赛的人多了,可能导致交通拥堵。”

细看村民和村干部提出的建议,都是围绕“村BA”发展,但又不止于篮球赛。广场的修建、停车场的扩建、道路的刷黑联通,茗山乡坚持需求导向,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征集群众意见22条,于2022年对广场进行提档升级,新建球场、看台、停车场和显示屏,一件接一件的民心实事接连落地。

“大家文明用语,自觉收拾垃圾。”“车辆再移一点,不要堵塞交通。”一支支文明志愿服务小队悄然成立,敲开了群众的心门,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维护现场秩序

“我们社区干部就有三人轮岗值班,志愿者报名的人数更多。”8月7日的比赛,茗香社区党支部书记彭卫国正带着五人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小队在现场维持秩序,呼吁村民文明观球,进一步树牢主人翁意识,在观球过程中参与共治、共建、共享。

自“村BA”开赛以来,茗山乡村民先后成立了交通维护、医疗保障、食品安全、文明引导、卫生清理5支志愿服务小分队,开展系列活动百余场。如今,村民们在观赛过程中自觉承担起“形象代言人”的角色,齐心协力维护“村BA”品牌。

“村BA”催热“夜经济”

因为“村BA”,茗山乡篮球场成为茗山乡万众瞩目的大舞台。球员在赛场上挥汗如雨,观众的加油呐喊声此起彼伏。而赛场外,各具特色的夜市摊,成了人气最旺的地方。

8月6日下午6点,村民张细丽早早来到篮球场附近,占好位置,整理好餐车,麻利地拿出木签串起新鲜食材。“以前也在外面摆摊,但人气不足,挣的也少。”张细丽笑着说,以往一晚上只有几十元的营业额,现在有了“村BA”,生意翻了好几番,最多的时候一晚上营业额达到800元。

像张细丽一样嗅到商机的村民不少,他们风风火火地来到现场摆摊,爆打柠檬茶、冰凉粉、冰绿豆沙、烧烤土豆片等临时摊位达30余家,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纷至沓来的村民,不仅带火了“夜经济”,也为本土农产品提供了展销平台。来自茗山乡各村的合作社,带来大量品优的农副产品,周边知名店铺也纷纷推出优惠套餐,从“看球赛”到“吃特产”的生态体验,让观赛村民和游客获得了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满足。

球场旁边正在新建的农产品展销台

群众唱戏,政府搭台。茗山乡“村BA”的持续火爆,已经成为撬动文旅消费、展示茗山形象的重要支点。茗山乡秉承“为群众办赛”理念,囊括“文化+旅游+消费”等多种元素,以球为媒、以游揽客,全方位展示茗山乡地方美食、民俗文化,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要为乡村打造更大舞台,让村民、游客有更热闹更多元的赛事体验。”黄小容表示,茗山乡将继续做好各项服务,把舞台交给群众,把“C位”留给群众,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民风采、展现乡村风貌,引领文明乡风,打造“村BA”湖北品牌,助力茗山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扎根厚实乡土,汲取民风魅力,盛开文旅之花。茗山乡“村BA”始于篮球,却不止于篮球,从一个发展农民体育,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精神文化需求的民心工程,成为村民之间、村寨之间维系亲情、友谊的桥梁纽带,方寸球场的呐喊加油声,尽显广袤乡村的生机活力,以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乡村振兴释放新动能。

责编丨璩  靓  余春妮(实习生)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