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鑫 熊业欣 郑甜甜 尚甜甜 乔绮曼)在第3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的深耕教育多年,有的扎根乡村、有的拥抱“折翼的天使”,有的延续教育事业,有的探索幼儿教学,他们活跃在教育战线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初入职场,对未来充满期待
9月8日上午第三节课,记者在实验高中高一(4)班见到了牟伦君,他熟练地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让人很难相信他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新老师。
在正式上岗的这段时间里,牟伦君非常忙,比想象中更忙。
他带两个班的数学兼一个班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他要尽快与学生们熟悉起来,关注学生的心理、身体变化,带他们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和生活环境。作为数学老师,对待每一节课,他都要提前备课,向其他老师请教、咨询、沟通教学内容,反复熟悉ppt,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做好充足的准备。
初入实验高中,始为人师,刚开学就要迎来第一个教师节,牟伦君内心有点复杂。“还没上手就要度过自己人生当中第一个教师节,我的心情有点激动,有初入职场的兴奋、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同时也有些许忐忑与紧张。”牟伦君说的紧张,源于自己对工作、对学校以及学生们的责任。
为了促进新老师快速成长,实验高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开展“青蓝工程”结对活动,为每位新老师配一名师傅,帮助新老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今后我会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向其他老师学习,自己也会多看些相关的书籍、视频课程,加强自身业务能力,不辜负学校和学生的信任,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牟伦君说,希望通过努力,让自己更有底气迎接每一个教师节。
如果有来生,仍愿站在三尺讲台
师恩深似海,学子永不忘。9月8日,大冶一中学校86届毕业生柯幸福手捧鲜花,来到恩师张世敏的家中,送上节日的祝福,感谢恩师给予高中三年最宝贵充实的校园时光。
今年90岁的张世敏是广东省五华县人,1956年毕业于华南师大物理系,同年来到大冶一中任教物理,这一教便是四十余年。
“张老师,您还记得我是谁吗?”“我当然记得你啦,当年我们班就数你最调皮,可没让我少操心哟。”柯幸福拉着恩师的手,你一言我一语,回忆起校园生活。其间,张世敏在一个书架上翻找出当年的相册,看到相片里的学生,几十年过去了,张世敏还能清楚地喊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看到自己的学生都很出色,他脸上难掩喜悦之情。“别看我岁数大,脑子还好使,我记得他们每一个人。”张世敏说。
当年意气风发的男教师,如今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曾经满脸稚气的学生已年过半百,时光的痕迹在这一刻显露无遗。张世敏紧紧拉着学生的手,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张老师讲课没有一个学生睡觉,就连我这个调皮的学生也静下心来听课。”柯幸福说,曾经严肃的课堂,再回忆起来更多的是温暖,也正是这样一件件小事,让一个普通的老师赢得学生们的喜爱。
三尺讲台,满园桃李。张世敏感慨道:“教书40余年,学生在教师节还不忘师恩,这令他很欣慰,也很感动,如果有来生,仍愿站在讲台上做教书育人的园丁。”
建立信任,让孩子们感受到关爱
“教师节和中秋节来了,马上要放假三天,我得去学生家看看。”茗山中心小学501蒲公英班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卢文娜说。教师节即将来临,许多老师将节日变成了家访日,晚上六七点还在走访学生的路上。
卢文娜今年28岁,任教三年来,她家访的足迹踏遍了学校周边乡村,通过家访、回访,实现了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信息互通、互相促进。全班58名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生们的综合成绩在茗山教育系统9个班级评比中总是排在前一、二名。卢文娜也曾荣获“家访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她此次家访的对象是留守儿童段子轩。段子轩的爸妈在武汉打工,哥哥在读大学,平时主要和奶奶一起生活。在刚刚过去的暑期,段子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要完成卢文娜规定的练字任务。他告诉卢文娜,他十分害怕数学老师,原因是数学老师认为他字写得不好而对他特别严厉。为了消除学生的这块“心病”,卢文娜就要求他在暑假期间将字练好。
“父母外出打工,也是为了你和哥哥的学业和全家人的生活,父母的内心是十分爱你们的,希望你刻苦学习,听奶奶的话,有空就多帮奶奶做点事。”面对卢老师的教导,段子轩懂事地点着头。
“我通过家访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与他们建立信任,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爱,一起帮助他们进步。”卢文娜说,学生和家长看到她来都很高兴,她会把班上每名学生都访到,让自己安心,这是她送给自己最好的教师节礼物。
真情陪伴,把他们当成正常孩子对待
从事特殊教育的杨惠环不仅是市特殊教育学校(以下简称:特教学校)的校长,同时也是一群“特殊”孩子口中的“杨妈妈”。
杨惠环从1992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一开始我在普小当班主任,2001年来到特教学校当老师,一晃就在这里度过了20多年。”杨惠环告诉记者,刚来特教的时候很不适应,普通小学的孩子永远都是“叽叽喳喳”的,老师说话都是“一呼百应”,而特教学校的教室里,永远都是静悄悄的,“甚至安静得有点可怕”。
为了能真正和这群“特殊”孩子打成一片,杨惠环尝试了很多办法,但最终保留下来的办法是“把他们当成正常孩子对待”。在特教学校里,很多孩子都存在智力障碍,即使到了十几岁的年纪,智力水平也只和五六岁的孩子相当。但是杨惠环在对待他们时,仍不会“心软”,“他们犯错以后该批评就批评,不会因为他们听不懂就任由他们胡来,基本道理我都会一遍遍地告诉他们。”
现在,在一群像杨惠环这样的老师悉心关爱和指导下,从特教学校毕业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有了生活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直接用手抓饭吃,到学会使用筷子勺子吃饭;从一开始不知道如何穿衣服,到慢慢可以自己系鞋带;从一开始的寡言少语,到现在能够热情地和老师打招呼,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变,组成杨惠环工作二十余年最欣慰的瞬间。杨惠环说,“未来,会继续朝着‘快乐成长,融入社会’这一目标迈进,用陪伴让这群孩子在校园里感受到真切的温暖。”
传承家风,家族13人从事教育工作
这个暑假,闵百合家好事频频,表弟和侄女都考上了教师,至此家中有13名教育工作者了。
闵百合是家中第二代教师,公公婆婆在灵乡教书如今已经退休,堂哥、小姑子等都相继走上教书育人的道路。今年刚考上教师的表弟从小在闵百合家长大,浸润在教育氛围中长大的他,也立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如今梦想得以实现,大家都替他感到高兴。
闵百合是新街小学的一名数学老师,今天48岁的她已经教书28年了。从乡村到城区,从班主任到科任老师,不管身在何处、身份如何,三尺讲台,一颗爱心放飞希望,乐此不疲,这是她从教28年来的真实写照。
9月8日,在新街小学教师办公室里,闵百合正埋头写教案,简单的办公桌上堆满了教学材料。教师是一个重复性极大的职业,但闵百合始终坚持着一个信念,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她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她会真诚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给予他们鼓励和善意。每一节课,她都会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精心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耐心辅导。
“之前教师节没碰到放假我们都是在各自的学校里度过,今年教师节正好赶上了中秋节,我们都打算回灵乡老家,一起庆祝教师节。”闵百合规划着教师节的安排,家族书香气正浓,大家聚在一起一定会有聊不尽的话题。
“老师擦擦”,孩子一句话让他瞬间泪目
提到幼儿教师,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温柔可人的女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加入幼师行列,并逐渐成为幼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小朋友们,看看图片上是什么啊?”“是个房子。”“是个蒙古包。”9月8日上午,在尹家湖幼儿园的混龄班里,正在讲课的张帅是尹家湖幼儿园为数不多的男幼师之一,今年是他从事幼教的第三个年头。提及自己当幼师的这些年,张帅有说不完的话,“最开始来幼儿园的时候,压力很大,我之前任高年级编程老师,没有幼师经验,而且被分到了幼儿园新开创的混龄班,上的课程也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出不同的课程,心里还是挺慌的。”
一次户外活动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张帅和几位老师连忙抱起孩子冲到教室躲雨,自己全身淋湿了却浑然不知,这个时候有一个小男孩拿出书包里的一条毛巾说:“老师擦擦,雨水要擦干不然会感冒。”孩子话音刚落,张帅瞬间泪目,孩子的爱让他对自己的职业增添了一份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张帅和同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他们逐渐摸索出属于这个班级的一套课程,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许多孩子开始慢慢适应并且成长得很快。
谈及未来,张帅也有自己的梦想,他说:“我希望能把自己所学的乐高、编程等课程融合到幼儿课程上,研究出一套适合幼儿的特色课程,让幼儿们全面发展,助力幼儿园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责编丨冯 馨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