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诚信文化】蔺相如完璧归赵

03-29 16:28  

来源:信用中国

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先为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家臣,后来官至上卿。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彩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蔺相如就是其中之一。

周赧王三十二年,赵惠文王意外地获得稀世珍宝和氏璧。这本来是件天大的喜事,却令赵惠文王和群臣愁苦不已。原因是,赵国获得和氏璧的消息泄露了,秦昭王听说此事后,立马派人给赵国送国书,声称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赵国美绝天下的宝玉。按理说,本来就是属于赵国自己的东西,泄露就泄露吧,没有什么可愁肠百结的。而且,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对于赵国来说也是好事,可以凭此拓展疆域,增强国力嘛。

但问题在于,在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原本偏安一隅的秦国经过数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终于一改贫穷落后的面貌,以咄咄逼人的气势与六国分庭抗礼,并共同组成七雄相争的局面,且雄厚的国力与悍勇的军队远在其他六国之上。可以说,此时的秦国打一个喷嚏,其他六国就得抖一抖。在这样的背景下,若是不给秦和氏璧,那秦以此为理由派兵去攻打赵国,赵国真无制胜的把握。

若给,秦国收了和氏璧后不给城池,那赵国丢了宝玉不说,还得被其他诸侯国讥笑,令国家蒙羞。为此,赵王召集大将廉颇及群臣商议,但却没想出一个好办法。可无论有无办法,秦国使节还在等着,总得给人家回话。但派谁出使秦国呢?赵王把朝臣翻来覆去想了几遍,硬是没有想出一个可堪大任的人。为难之际,宦官头领缪贤进言,称自己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不就一个门客嘛,你怎么知道他可以?”赵王言下之意,这可是国运相关的外交大事,别让一个不知轻重的人给弄砸喽。这个缪贤也是可爱,竟然讲了自己犯罪,想要逃往燕国,幸好被门客蔺相如劝止,从而非但避免了叛国潜逃的危险,也没因罪受惩的旧事。赵王一听,心想此人果然有点见识,同意召见试试。

赵王问蔺相如:“秦国愿意以十五座城市交换和氏璧,你认为此事可行吗?”蔺相如想都没想地回答:“秦强而赵弱,这和氏璧还不得不给!”有了这铺垫,赵王随即追问道:“要是它秦国得到了和氏璧,却不给赵国十五座城池,那又当如何呢?”这正是赵王与群臣所担心的,秦国国力强大,三天两头找赵国麻烦赵国也无计可施,若真不给赵国城池,又该如何是好?吃了这哑巴亏吗?那将来堂堂大国颜面何存,又何以在这群雄逐鹿的乱世称雄!

在赵王担忧又期许的目光中,蔺相如不急不缓地回答:“秦国以城池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给,那理亏的是赵国。反过来,如果赵国给了秦和氏璧,对方却不给我们所许诺的城池,那理亏的就是对方了。权衡轻重,宁可理亏的是秦国,而非赵国。”听蔺相如如此一说,赵王也觉颇有几分道理,于是明知故问地说:“那谁可以出使秦国呢?”蔺相如当仁不让地接了话头,说:“大王您肯定也没合适的人选,就让我捧着和氏璧到秦国走一遭吧。如果十五座城池归了赵国,那和氏璧就留在秦国;如果城池未划归赵国,那我保证完璧归赵。”赵王想想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只好派蔺相如带上和氏璧前往秦国。

蔺相如走后,赵国朝野的热议非但未能平息下来,反倒更加激烈了。不少人认为,秦国之所以提出以十五座城池换取和氏璧,明显是恃强凌弱,若不给秦和氏璧,那即便对方再强大,想要以此寻衅也是师出无名。如今,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客拍胸脯一说,赵王便乖乖地把和氏璧送给了人家,这不是拱手相送吗?自己把珍宝送入秦国,人家想要取走简直不费吹灰之力。蔺相如乃一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拿什么保证能完璧归赵呢?明显不可能。大家思来想去,认定此事后果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蔺相如背叛赵国,以和氏璧向秦谋求官职;二是他拒不交出和氏璧,那结果只能是秦国先杀他,再取走和氏璧。无论如何,人家秦国根本没把赵国放在眼里,所谓完璧归赵的信义之说,根本不可能兑现。

正如赵国朝臣所预料的,看赵国乖乖把和氏璧送来,不可一世的秦王哈哈大笑起来。把玩一番后,他把和氏璧交给身边的嫔妃和大臣们,其用意自然是当面炫耀自己的威慑之力。见此,大臣们也配合地向秦王高呼:“万岁!万岁!”此情此景,秦王心里哪里还有蔺相如和赵国呢?仿佛那和氏璧已经是自己的私人玩物一般。看秦王毫无以城池换宝物之心,蔺相如心生一计,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和氏璧上略有一瑕疵,请让我指给您看看。”秦王料想在自己的地盘蔺相如也不敢任意妄为,便毫不疑虑地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但令秦王万万没想到的是,拿到和氏璧后的蔺相如往旁边的柱子上一靠,愤怒得头发把帽子都顶了起来。

蔺相如说:“秦王您想得到和氏璧,于是传书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自负其强大,不过是以空话套取和氏璧,必然不会真的以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都认为不该把和氏璧献给秦国,是我以‘平民百姓交往也不相欺,何况是秦国这样强大的国家呢?’的说辞劝说,赵王才答应以璧易城,并庄严地斋戒了五日,才令我捧着和氏璧送来秦国。为什么如此?不过是为了向大国的威严表示尊敬罢了。如今我千里而来,您竟然在一般的列观接见,而且礼节显得如此傲慢。获得我奉上的和氏璧后,竟随便传给身边嫔妃宫女观看,以此来戏弄我。我看您根本没打算给赵国所许诺的城池,于是我才设计把和氏璧取回来。如果您一定要强抢和氏璧,那我就以头撞柱,让自己与和氏璧一起毁灭于此!”说着,蔺相如把眼睛瞪得大大的,摆出一副与和氏璧同归于尽的样子。

秦王担心和氏璧被损坏,于是假装谢罪相劝,并召集相关官员,在地图上把欲交换的十五座城悉数指给蔺相如看。蔺相如料想秦王不过是做做样子,其实不可能真把城池换给赵国,于是又心生一计,对秦王说:“和氏璧乃天下所公认的宝物,赵王畏惧秦国强大,不敢不给,因此送来和氏璧时,特意斋戒了五日,所以如今大王您也得斋戒五日,并让礼赞官在朝堂上隆重地举行交接仪式。这样,我才能献上和氏璧。”秦王心想不能强夺,于是就答应斋戒五日。蔺相如知道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一定不会真的给赵国城池,于是让随从换了衣服,从小道偷偷逃走,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

斋戒五日后,秦王如约在朝堂上设了九宾之礼,邀请蔺相如交换和氏璧。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历经二十余位君主,没有哪一位是守规矩的。我担心被您欺骗而有负于赵国,于是让人把和氏璧偷偷送回赵国了。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今天先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哪还敢留着和氏璧而得罪秦国呢?我知道欺骗您其罪当诛,就请把我放在汤锅里煮了吧,您可以和群臣百官好好想一想。”听了这话,秦王与群臣不由发出惊叹,甚至有人当场就要拿蔺相如治罪。秦王说:“如今即使杀了他,也换不来和氏璧,空使秦赵结仇,还不如好好对待他,然后送回赵国呢?”于是,秦国终于对蔺相如以礼相待,然后再把他送回赵国。

一场被看作不可能完成的外交活动,就这样被蔺相如给完成了。看似简单的“完璧归赵”四个字,其间却包含着蔺相如把握秦王心理的智慧,抱着殒身喋血的勇气。试想,截然不同的结果:蔺相如血溅当场,不能完璧归赵而死不瞑目。若真如此,他必将被嘲笑为如赵括一样夸夸其谈之人。所幸的是,蔺相如以智慧与勇气为双翼,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外交使命。正因如此,他回到赵国后,赵王认为其出使诸侯而不辱使命,于是把他封为上大夫。之后,秦国始终未能割十五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没有给秦国和氏璧。而“完璧归赵”故事,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是以智慧和勇气所肩负的诚信典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