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

04-28 16:38  

1945年6月,在南下支队和新四军五师十四旅的共同努力下,湘鄂赣边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南北300余里,东西500余里,拥有人口400余万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此时大冶地区的3块边区抗日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其范围来看,以大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展,阳大根据地以太子庙为中心,东临长江,西至龙角山,南抵长乐园,北抵大冶湖,方圆80余里,有人口10万多人;大鄂根据地,南到殷祖、刘仁八,北抵大冶铁山、西到金牛、东达姜桥、龙角山,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环形区域;鄂大根据地,北靠长江,西起鄂城城关,东至黄石港,南抵铁山、下陆和碧石渡,纵横100余华里,人口20余万。是新四军横渡长江天堑,跳跃回旋,驰骋大江南北,抗击日军的重要基地。另外在黄石港、石灰窑附近的几华里地区亦有党和抗日武装的活动,属于“基本区”。

根据地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发展。1944年春中共大鄂工委改称大冶县委;1945年2月中共鄂大工委改称鄂大县委、中共阳大工委改称中共阳大县委。过去由于各地区斗争情况十分复杂,党的组织活动不够正常。南下支队渡江后,党的组织活动逐趋稳定,基层党组织也有较大的发展,1942年5月以前整个大冶地区仅存党支部6个,党员约60人,而南下支队渡江后大冶地区党支部发展到12个,党员增加到300余人。由于党组织的健全与发展,大冶地区抗日根据地和基本区的抗日核心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不断完善。1945年春,大冶县政府成立,县长冯玉亭;1945年2月鄂大县政府、阳大县政府相继成立,县长分别是林迅、桂平。这些政权组织是领导各阶层人民坚持抗日的中坚力量。他们除注重加强县级政权的建设,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外,还注重整顿区、乡政权组织,改进田赋征收工作。他们还根据“三三制”原则,妥善安排各阶层抗日人士,扩大根据地内统一战线的阵营。如:在阳大根据地,政权机构担负着发动群众,征收田粮等任务。县政权还下设乡、保政权。有的乡保政权是从日伪或从国民党手中接管过来的,但是县政权派出一批干部充其副职,为我所用。在根据地的边缘地带和游击区则建有能够进行合法斗争的两面政权。再如鄂大根据地有百分之八十的乡政权由抗日绅士负责。党员和党的积极分子担任乡长是极少数。大鄂根据地还有两个乡长是三面派人物,他们既讨好日军,又讨好伪军,对抗日军队也应酬。

军事上的不断胜利和根据地的发展,促使各根据地抗日武装的壮大,鄂大根据地有以余汉卿任总队长的新四军鄂大县总队,在大鄂根据地有以简佐国为总队长的新四军大冶县总队,在阳大根据地有以桂平为总队长的新四军阳大县总队。在区乡还建有游击队、武工队。有的还成立了基干民兵队。这些武装绝大多数由根据地中的青壮年组成。在日军控制的矿区,王表利用在铁山据点内的地下工作人员,曾动员大批铁山的苦力逃到鄂城一区参加新四军。林迅他们曾发动过电厂工人制造停电事件,援救一批工人逃出矿区,编成一个连,送往四军分区。江萍(女)、柯逢年经常带领武工队在沿江一带打击日伪顽军。

南下支队和五师十四旅大规模进军鄂南,彻底改变了鄂南抗日局面。大冶地区根据地建设得到巩固和发展,境内日伪顽军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一些中小据点的敌人为避免被消灭纷纷转入大据点龟缩起来,大冶及其周边地区的日伪势力如秋风扫落叶,日伪据点一个个被摧毁,一些伪军纷纷投诚,一批汉奸走狗受到应有的惩处。大冶境内的抗日武装处于明显优势,驻扎在石灰窑、黄石港、铁山、金牛等地的日军完全处于包围之中,形成了反击日伪顽军的有利态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