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文/摄)技能之所以为技能,在于其本身特有的问题解决方案以及掌握者经验累积和持续优化思维的附加。
要掌握一项技能,其前提在于在实践中发现技能的存在,并在反复练习与思考中,获得加持。
在湖北东神楚天化工有限公司机修车间,有一支“技能传承团队”。团队核心成员5人,均为机修车间技术工人,带头人为“黄石东楚工匠”获得者、高级技师胡先绪。他们从生产实践出发,以几近狂热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存在于细枝末节的问题,并思考出改善方案。
不仅如此,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不少工人成长为技能改造”达人”,一项项实用的技术改造从“小切口”进入,解决了许许多多生产大问题。
“小改小革”产生大效益:实践中提炼高效技能
“原来我们的封包、转药操作至少需要6名工人完成,现在只需要2人。”谈到这一变化,湖北东神楚天化工有限公司机修车间主任胡先绪自豪不已,“我们团队自主研发设计并实施了乳化¢70纸袋自动包装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至每小时4吨,节省成本约100万元。”
胡先绪介绍,对于技能的提升和设备的改造,团队成员有着十足的热情。而且每一项升级改造都瞄准生产中的小环节、小切口。
改性布袋除尘的改善是胡先绪团队的另一项技能革新成果。“原来每个月要换2次布袋,产生了大量人工维修费用。”胡先绪回忆,在未改善之前,工房里弥漫着大量粉尘,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团队成员经过多番设计维护,一套新的布袋除尘法系统诞生。“新系统走料更顺畅,并且实现了一年只更换一次布袋的目标。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房环境也符合了行业标准,实现直接和间接效益达100万元以上。”
热水回收交换改善、TPM设备管理法……像这样以生产小细节改善来优化整个生产流程,从而产生大效益的技术革新和新技能运用的例子,在胡先绪团队中还有许多。据统计,3年来,该团队先后完成89项技术改造及“小改小革”,获授专利5项,实施焦点课题及QC课题攻关24项,获黄石二等奖4项。
在团队成员的带动下,该公司掀起技改之风。人人皆工匠、处处有改善,一项项以职工名字命名的技能陆续诞生。
“国华吊装法是以我们公司制造一部的职工张国华的名字命名的。”胡先绪介绍,该公司改性2楼有大型设备需要维修更换的时候,原来都是维修人员通过楼梯抬上抬下。“我们的设备非常重,而且上到二楼的楼梯很窄,人员不好受力,且有设备跌落造成人员伤害的安全隐患。”胡先绪说,“张国华针对此问题,在2楼钢架平台开出1米见方的吊装口,并设置梯形吊装架构。原来五六个人才能完成设备更换工作,现在只需要2个人就可以了”。
志刚检修法、红兵冲洗法、大礼疏通法、高峰回转法……据了解,2020年,该公司以职工名字命名的技能就达到十项。
“一二三四”特色工作法:培育全能型创新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二三四’特色体系了。”胡先绪介绍,“一建二联三促进四载体”特色工作法,在如今湖北东神楚天化工有限公司人才队伍打造上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工作中的胡先绪
所谓“一建”,即建立“工匠带头人+团队+维修班+基层操作”的四级工作机制。由胡先绪带领“技能传承团队”开展各项创新实践,并由此辐射至整个机修车间,实现全员进步。
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注重实践操作,达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依托“先绪技师工作室”,定期开展专项技能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同时加强现场操作指导,完成技师工作室培训联系现场操作指导的全面培养。即是“二联”。
通过四级工作机制和理论、实践双维度的培训实现了“三促进”:一是促进了公司维修队伍整体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二是促进了队伍实操水平的提升;三是促进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瓶颈问题解决的效力。
胡先绪最后提到,在整个人才培育过程中,团队打造出了“技师创新工作室”“师带徒机制”“技能比武竞赛”“技能微信公众号”四个培训载体。从线上到线下、从理论到实践、从内部到外延,全面打磨人才,促进全能型人才的多渠道成长。
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胡先绪团队培养获得中级技术职称的工人已经有16人。
“今年我们将再培养16人,使我们公司中级技术职称人员数量翻一番。”胡先绪满怀信心地表示。
责编丨李 珍 陈星诺(实习)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