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 文/摄)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工匠,总共分几步?
无论是技能的逐级提升、经验的逐年累积,抑或是创新意识的逐步升级,一名工匠的炼成,绝非一日之功。
然而,无论如何,要达成一名工匠的修炼目标,首先要有成为一名工匠的信念和决心,这是不得不迈出的第一步。
基于业务发展需求和现代化发展理念,湖北劲牌有限公司依托庞大的一线生产工人队伍,大力开展工匠培养工程。
劲牌酒厂职工创新工作室,作为劲牌工匠培养工程的孵化平台,自2016年6月成立以来,秉承“和而不同”的创新精神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引导一线工人实现内生成长。
就好比是一条工匠“生产线”,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工作室也源源不断地为劲牌公司输出各类人才。19名技师、55名高级工、9名中级工相继从工作室成长起来,为劲牌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汗水。
而作为这条“生产线”的总负责人,劲牌酒厂厂长田显军和他的团队成员们依然在不断实践中,努力探索和前行。
识别技能,引导专业化成长路径
“我们生产线的工人占比非常大,因而工人技能的提升及拓宽,对于产能和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月23日,记者来到劲酒公司生产车间内,面对记者的采访,田显军感慨,作为一家酒企,特别是作为工人群体相对固定的劲牌公司来说,一线工人自身技能提升和拓展,决定着企业高效、长远发展的整体进度。
在这样的认识之下,田显军及其团队依托职工创新工作室,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团队对庞大的生产线工人队伍,以技工类和操作类两个类别进行了技能识别与界定。田显军进一步解释,做技能识别与界定工作,是为确定培养方向和掌控相关技能要求信息打下基础。
在技能识别和界定工作完成之后,系统的“专业化”培训便逐步展开。事实上,在工作室成立之初,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业技能型工人成长和培养体系。简单来说,针对电工、钳工等技工类工人,或者是车间生产线操作工,从岗位、工序、成长、使命和评价五个方面制定衡量标准,并输出相关指导手册和培训课程,进而完成工人的技能提升。
田显军检查产品质量
在培养过程中,老带新、与院校合作等方式,以及激励机制的跟进,在很大程度上也放大了培训效应。工人热情高了,技能就提升了;技能提升,效率就变高了;效率提高,效益增长明显;效益增加,企业发展速度加快,进而激励工人快速成长。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下,工人技能和素质提升与企业发展达到双赢。
“我们仅在2020年就培养了17名专业焊工、34名专业电工和158名设备机台操作工。此外,还有10人通过我们的培训获得国家技工职业技能高级工等级认定,16人获得技师等级认定。”田显军表示,这些工人在技能的加持下,不仅更好地投入到劲牌公司整体发展中,同时,也在现代化发展中,紧跟节奏,不至于被淘汰。
升格培养,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
“2020年度,我们一共培养了212人,目前正在培养的有134人。”田显军介绍,工作室从劲牌酒厂各项业务发展需求出发,建立岗位/技能双模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简单来说,岗位复合型指的是一人多岗,主要是面向职能管理序列,开展不同管理业务、岗位能力的复合培养;而技能复合则是指一岗多能,主要是面向操作技术序列,开展不同技能要求技能岗位的复合型培养。
“比如机台操作工、维修工两岗合一的培训,就是打破生产操作和设备维护两个专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相互渗透和融合,有效降低设备事故、提高设备运行效率、促进一岗多能型的人才培养。”田显军还提到了机电一体化复合型维修工培训项目。这个项目突破原先单一技能运维模式,依托实训平台,通过机电复合的模式,实现产业升级。“仅这两项,2020年,我们就完成了对40名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产能。”
“这款装置叫做‘国栋揭盖机’,它是我们劲牌公司首批以人名命名的设备。”田显军口中提到的“国栋揭盖机”,是劲牌有限公司维修钳工柯国栋的发明创造。从维修一线成长起来的柯国栋,如今已经是“劲牌工匠”了。改造后能贴圆柱形玻璃瓶的贴标机、从人工手动压盖机器自动的组合盖压盖机、一次只能装盒一瓶酒改为可以多瓶包装的装盒机、PET瓶验漏机、旋转式柔性冲瓶机……如今,经过他改造过的各类机器在劲牌的生产线上发挥大作用。而柯国栋这些发明创造的实现,最初缘于一项叫做“改善提案”的创新举措。
田显军解释,工作室持续引导员工就生产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自主改善方案,这也是改善提案的主要内容。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劲牌公司基层员工共计提出了39894条改善提案,其中有亮点的2429条。不少改善提案转化成为设备改造方案,诸如“朱德生疏水阀”“彭小伟缺标检测器”“柯金鹏下料器”“肖世建清洗架”等一批“以人名命名”的设备相继诞生。通过员工智慧,实实在在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难题,也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效益。
田显军介绍,如今,工作室在专业技术“平台化”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和实践。电气自动化、包装设备、工艺、包材、维保等团队相继成立,人才实训基地也已经搭建完成。未来,这条人才“生产线”将在扩充“产能”、引领创新、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持续发力。
责编丨李 珍 陈星诺(实习)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