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胜昌:驻村十年勤奉献 贫困山村换新颜

©原创   08-27 07:44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通讯员 卢正利 文/摄)从城区来到偏远乡村,他出谋划策,成了村民的“主心骨”;从局机关走进群众家中,他办实事解难题,成了村民的“知心人”。兴水利、修公路、改造危房,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开荒山、建茶园、育产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驻村十年来,殷祖镇江畈村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他的身影和汗水,他就是市税务局驻江畈村第一书记邹胜昌。

党建引领,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

村前池塘雕栏玉砌,文化广场诗韵流淌,灌溉水渠纵横交织,荒芜土地重焕生机……如今的江畈村黄三房湾,早已不见往日萧条的景象。该湾理事会长黄文栋介绍,黄三房湾人居环境的改善,是驻村第一书记邹胜昌以党建引领激活干部队伍“一池春水”的成果。

江畈村辖26个自然湾14个村民小组,661户2828人,是殷祖镇人口最多、管辖范围最广的行政村。该村地理位置相对偏僻,资源匮乏,山多地少,村情复杂。

2011年,根据组织安排,邹胜昌被派驻殷祖镇江畈大村担任第一书记。接此重任,他坦言“压力山大”,唯恐思虑不周,辜负了组织的重托和百姓的期望。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从哪里入手,才能让群众实现脱贫?”初到江畈村,面对陌生的工作环境,一道道扶贫难题摆在邹胜昌面前。

“帮钱帮物,不如建个好党支部。第一书记就像一块磁铁,只有把基层党组织抓起来了,把党员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邹胜昌认为,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打造战斗堡垒,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针对村“两委”组织软弱涣散、人心不齐、干部老龄化等现状,邹胜昌紧抓村“两委”换届契机,通过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选举,将3位年富力强的党员、致富能人吸纳入村“两委”。紧接着,他从领学《党章》到学习党的扶贫富民政策,从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到24小时接待村民来访,化解矛盾纠纷,一步一步理顺村“两委”工作关系,建强村“两委”班子。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江畈村党群服务中心,悬挂着一面“精准扶贫,彰显真情”的锦旗,锦旗旁边张贴着一份由5名当事人联名签字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无不诉说着江畈村第一书记邹胜昌和村“两委”干部的暖心故事。

故事发生在2019年国庆节。当天,邹胜昌和村“两委”干部在走访慰问贫困户时,得知10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厚国的妻子黄仙娥突发脑溢血,生命垂危。邹胜昌立即和村“两委”干部赶到其家中,火速将患者护送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到了医院后,邹胜昌一边忙着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办理住院手续,一边联系患者的亲属,凌晨才离开医院。

次日,患者因病医治无效死亡。

罗厚国系江畈村女儿户贫困家庭,且两个女儿都已出嫁,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老伴突然离世,一时悲痛万分,手足无措。邹胜昌一边上门开导罗厚国节哀,一边协助罗厚国的两个侄子和两个女婿操办丧事,迅速将死者入土为安。事后,罗厚国的侄子罗光忠、罗先强和女婿刘松朋、刘长生、余东华联名给邹胜昌和村委会送来锦旗。

一面锦旗凝聚着一份满意、一份真情、一份信赖,更是对邹胜昌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工作作风的肯定。

十年来,邹胜昌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11次,累计捐款5万元。通过他的躬身立行,带动了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群众的工作热情。2019年,江畈村在殷祖镇各项工作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名。

各个击破,“一户一策”斩穷根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初到江畈村,邹胜昌和队员利用一个月时间,走访完全村500多户,把村情民意一一记在笔记本上,为精准编制“一户一策”方案提供第一手资料。

许道升是江畈村四组村民,老伴患有慢性病,儿子儿媳均有智力障碍,孙女读小学。此前,全家就靠他外出打工为生。

驻村后,邹胜昌第一时间与村“两委”走访核实,通过村民评议和程序识别把许道升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他量身定制帮扶计划,帮他办起小型米面加工作坊。如今,许道升家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10044元,彻底摆脱贫困。

“驻村工作组帮我家改造危房,为我家引进种羊发展养殖业,还介绍我儿子到附近企业打工挣钱,脱贫有希望了。”说到邹胜昌针对他家的精确扶贫计划,江畈村二组67岁的贫困户罗幸福乐开了花。

罗幸福是邹胜昌的扶贫联系户。翻阅装订成册的“江畈村精准扶贫信息卡”,罗幸福家基本情况栏里清楚记录着:种2亩责任田,其中1亩种油菜打油,1亩种水稻当口粮,儿子做临工的收入作为生活开支。帮扶措施栏里写着:帮助罗幸福将责任田种好;帮助其养羊10头;对其危房进行改造。

五组贫困户刘海泳身患疾病,不能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邹胜昌将他安排到村里的“社保信息员”公益性岗位。六组贫困户黄大梁有驾驶技术,但没有“用武之地”,邹胜昌通过多方联系,让他开起了“幸福车”,年增收2万元。

七组村民刘麦芝,丈夫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儿子在学校读书,一家人全靠她种地维持生计。邹胜昌走访后,帮助她在荒地上建起蔬菜种植园,并免费提供技术、菜苗、肥料“一条龙”服务。同时,邀请镇里农业种植技术员为其进行培训。今年,刘麦芝家的时令蔬菜园喜获丰收。

经过“一户一策”精准脱贫的实施,如今,江畈村原有贫困户28户71人已全面清零。

步步为营,找准产业发展路径

“江畈村并非资源贫乏,而是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群众只有利用好资源优势,形成产业发展才是唯一出路。”经过多次反复走访、广泛征求意见,邹胜昌认为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是江畈村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如何破题?邹胜昌通过多次召开“村贤”座谈会,请回王泽民等17名成功人士,采取“1名能人+N名贫困户”的办法,创办“王升用正茂合作社”,投资800余万元,建成50余亩油茶园、200余亩杂果园,并办起油茶加工厂,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定额增收1万元、8户贫困户年增收3500元。

2017年,邹胜昌引进伍振阳等外地老板,分别成立映山红种植合作社、振阳种植合作社,累计建成800亩白茶基地,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8000元,10户贫困户年均增收3000元。

2018年,邹胜昌协助返乡古建老板黄国荣流转荒地260亩,投资5500万元,成立金钩挂月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11户贫困户就业增收。

同年底,邹胜昌联合殷祖镇9个贫困村,共同建成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带动9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入1000元。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十年间,一个个特色扶贫产业,如同一粒粒种子,在江畈村这片贫瘠土地上开花结果。

改善环境,务实重干谋变化

基础设施薄弱、村庄建设规划滞后,是制约江畈村发展的瓶颈。

“组织上让我来驻村工作,我就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力争让村子一年变个样,十年大变样。”邹胜昌暗下决心,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必须除掉这些“拦路虎”。

“以前村庄里柴草乱堆,厕所乱搭乱建,每到夏天,跳蚤‘横行’。村庄的道路都是羊肠小道或沙土路,出入不方便。现在,驻村工作组帮我们硬化了路面,还在家家户户门口放了垃圾箱。环境变好了,大家也养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住在村里感觉非常舒服。”谈起村里的变化,村民黄国平深有感触。

针对江畈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等问题,邹胜昌主动与市直部门联系,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十年来,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他跑遍市相关涉农部门,先后争取到185万元,实施了电网升级、人饮工程、入户路硬化、厕所改造、村庄文化广场建设等数十个项目建设。其中完成11户贫困户危房改造,硬化亮化村组公路25公里,安装路灯200余盏,绿化造林1000亩,护砌渠道9公里。当年低矮潮湿、破烂不堪的村委会,眼下建起了占地320平方米的二层宽敞明亮的便民服务大楼。

十年驻村扶贫路,一路辛苦一路歌。邹胜昌满怀一颗朴素的为民情怀,勤勉敬业,务实重干,夙夜在公,躬身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辛苦并快乐着。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范先浩

总编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