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抗疫最缺人手的地方去出份力——志愿者陈世林的“抗疫日记”

©原创   05-09 09:09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洪丽萍)近日,市博物馆收到许多市民捐赠的疫情见证物品。在众多物品中,有一本“抗疫日记”尤为珍贵,人们相互传看,无不被日记中真实的抗疫精神所打动。

写下这本日记的市民叫陈世林,是一名社区志愿者,从元月28日至3月10日,共写了22篇,记录下了在最基层社区的抗疫历程。他写道:“虽然志愿服务暂告一段落,但24天的防疫经历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奋战“疫”线  诠释志愿者担当

上完初中后,陈世林跟着村里的师傅学泥工。一台袖珍收音机,伴随着他在工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大冶,了解湖北,了解祖国大地……倾听中,他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

1月25日,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颁布《1号令》,大冶“封城”。28日,陈世林决定申请到防疫一线。他在日记中记道:“看惯了车水马龙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而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城市像被摁下‘暂停键’,一切变得那么安静,实在好难过。虽不能像医护人员那样奋战在最前线,但作为大冶市民,我不能袖手旁观……”

和平社区处在老城区,不少商铺都在居民区里,又有全市最大的农贸市场和两个菜市场设在其中,背街小巷多,规范型小区没有几个,这给封闭管理带来极大难度。

封这个路口,粮油店老板说影响了货物配送;封那个路口,里面生鲜干货老板说影响了生活物资及时送出;围挡做高了,商户们说过路的人看不见里面的商品……为了防控好疫情,又不影响市民采购生活物资,陈世林和社区干部一起,说得口干舌燥,嗓子哑了又好,好了又哑。经多方协调,综合考虑,29日,终于把各小区封闭起来,设置了十几个卡口。

助人为乐  一切都会好起来

3月4日上午8点多,陈世林在青龙路一带巡查,看到一位老大娘在焦急地问路。上前了解到,老大娘是大箕铺三角桥村人,今年72岁,到城里买蔬菜种子,顺便卖点自家种的青菜,谁知城里到处被铁皮围挡,已认不得去墈头老街的路了。

正值春耕春种时节,农时不等人。他接过老大娘手中的菜篮,拿着村里给她开具的出入证明,过了几道卡口,走了近半小时,带她来到墈头种子店。

一路上,老大娘连声感谢,非要送他两把青菜不可。“乡里乡亲的,帮点忙不算什么,我是志愿者,不必感谢,您早点回去吧。”陈世林婉拒。

一天清早7点多,陈世林在金家巷卡口值守,一位95岁的独居老奶奶,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找上了他,哽咽着说一周没出门,子女不在身边,家里已经断粮了。老人耳背,没听到社区广播办出入证的事。

陈世林立即联系社区书记进行了详细汇报。网格员随即就上门给老人办好了出入证,并送去生活必需品和口罩、体温计。

老人再次到卡口,一个劲地感谢。虽然老人听不见,陈世林还是说:“等疫情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也是说给自己听的,要把这位老人照顾好。

任劳任怨  用真情服务大家

有卡口就必须安排人员值守,值守点遮风挡雨的帐篷必不可少。社区防疫点多面广,社区工作人员大多是女性,每天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开展上门量体温、排查等工作。陈世林主动承担起搭帐篷的任务,配上桌子、凳子、木炭,接上电源、装上灯炮、接上取暖器,忙得不可开交。

2月14日晚,狂风大作,帐篷全部被吹翻了,还有几个散了架。陈世林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冒着大雨,把支离破碎的帐篷扶起重搭。经过打探问寻,陈世林动员一家副食店捐了三个帐篷,又托熟人用旧钢材焊了两个。

陈世林在和平社区经营定制皮鞋店多年,这里的门店、人员门清,什么样的人能进出,什么样的人不能进出,都严格按市防疫指挥部的要求来办。有个别市民不理解,陈世林一遍遍耐心解释劝导。直至全市“解封”,这里没有发生一起冲卡打斗事件,市民零投诉。

甘于奉献  这也是一种荣幸

陈世林每天值守卡口六七个小时,收班后还要负责各卡点木炭、酒精、消毒液等物资配送,每天清晨6点30分之前把体温枪送到各卡点、晚22点30分后收回。


他在日记中写道:“封闭后的小区空荡荡的,路灯把人影拉得斜长,巡查防疫人员的脚步声清晰可见。万家灯火,电视里《战疫情特别报道》的声音不时从窗户里飘出,夜色中的帐篷里还亮着灯光,几只猫咪突然从身边蹿过,把人吓得一跳……”

许多街坊、熟人看到陈世林每天忙个不停,问:“有工资没有呢?这样拼命地干!”他说:“许多人都捐款捐物呢!来帮忙义不容辞,谈钱多没意思。”

他告诉记者,不管是平时还是特殊时期,能为社会出一份力,作一点贡献,是每个人应该做的,这也是一种荣幸。

责编丨伍清芬

主编丨肖庆军

总编丨柯梦然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