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李雅维)在我市殷祖镇,有一位驻村“第一书记”,驻村的两年多来,他把当日工作的点滴发在自己的朋友圈,命名为“扶贫微记”,至今已1000余条。这不是流水账样的工作日志,也不在上级要求的“痕迹管理”之列。每一条都记录着他走村串户的扶贫工作、驻村生活及观察体会,有故事、有思考、还有诗和远方。
修旧如旧 打造村读文化共享空间
12月4日中午,严强华刚查看完村里杂柑基地的施肥情况,习惯性地来村读看一看。此时正是村里学生午休时间,牛角垄湾的杨思琪背着书包来到村读,从包里拿出自己上午刚学的数学练习题,向严强华请教,严强华耐心地为她讲解。
今年57岁的严强华,是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驻朱铺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随手记录,是他30多年新闻从业的职业习惯。2017年4月,严强华来到殷祖镇朱铺村开始驻村扶贫,当年5月,他看见杨清湾废弃数十年的杨清小学旧址,“我们工作队来的时候它已经没有屋顶,四处是残垣断壁,屋里满是杂草。”严强华说,得知这里承载着朱铺村及周边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他颇有感触。在当天推送的扶贫微记里,他写道:“这遗址,修旧如旧,可以干点什么呢?”
经过多方走访与意见收集,“村读”选址在此并于2018年9月建成开放,一年多来,这里逐渐成为学生和村民的文化场所,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化教育志愿者、部门单位、社会组织、扶贫工作队接踵而来,义务送课,观摩取经。
一有时间,杨思琪跟小伙伴们就会来到村读看书或参加各种活动。“觉得很开心,这里有很多书可以读,老师都让我们多来。”今年7月,在村读,朱铺村还举办了首届晒书节活动。村民胡学敏说,“我家小孩以前在家就是看电视、玩泥巴,现在经常来村读参加活动,比以前活泼多了。
文旅并重 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严强华看来,文化与产业扶贫并重,才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方向。依托村读,村民的思想观念慢慢转变,朱铺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
为了带动乡村旅游,促进长效发展,工作队与村两委协商规划,建设了足球场、百草园、朱铺十八呆等文化产业集群。严强华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紧紧围绕文化、旅游而展开的,它不仅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会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我认为这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振兴,会是有益探索。”
目前,这些产业项目建设均已接近尾声,到各项目现场转转,是严强华每天必做的事。在牛角垄湾的两棵百年香樟树旁,施工队正在为“朱铺十八呆”之一的“香樟呆”起架子,严强华与村支书余云沼来到了现场,查看施工进度,并嘱咐工人一定要注意施工质量和安全。
交流一番后,严强华用手机抓拍了几张工人施工的照片,留作扶贫微记素材,又赶赴百草园项目查看。百草园是朱铺村打造的原生态植物科普研学基地,占地50余亩,首批竖牌标识植物64种。该项目地在杨清湾,有的村民不大配合,严强华担心后面的运作会有隐患。
晚上7点,严强华来到了一里外的杨清湾,敲开了理事会长杨启柏家门。严强华说:“这个项目,你们支持了村里,支持了工作队,想给队里面要点报酬,大概觉得要多少钱呢?你给云沼怎么开口的?杨启柏希望能补偿8万元到10万元。
66岁的杨启柏,在该湾理事会长,深得村民的信任。严强华开门见山的方法没有奏效,这个报价显然高了,严强华没有立即接话,开始与杨启柏闲聊家常。杨启柏说:“现在我看这项目对我们是有很多好处,不过也是损坏了一些杉树林,还是希望能给点赔偿,用于湾子建设。” 谈话中,杨启柏又提出一个要求,湾里的村民看到邻湾的杂柑基地办得红火,希望村里和工作队也能把他们湾闲置的80多亩地流转过去。这事儿杨启柏今年跟严强华已经提过几次了,双方很快达成了共识。严强华说,“到时候在流转过程中要是有扯皮的,那你就要做工作,作保证。”最终,严强华表示就损坏的苗木对村民进行补偿,杨启柏也同意帮忙做村民工作。
回到村委会,已是深夜,严强华梳理完一天的工作,拿出手机发了几条扶贫微记,记录下当天的扶贫故事。
据悉,驻村的两年多来,严强华在朋友圈发了1000余条扶贫微记,近30万字,上万张图片。严强华相信真实记录的力量,小小朱铺村的扶贫微记,可以成为管窥当下中国乡村的一个窗口。严强华说,“我想三年期满后,这些鲜活的原始记录,是非常好的素材,我会写一本新闻版视角的朱铺村田野调查。”
责编丨罗仲楷
值班总监丨刘幼春
值班总编丨余伟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