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树声:用爱心点亮流浪人员归家路

©原创   07-02 11:41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 周春明 实习生 李丹 文/摄)今年38岁的黄树声从事救助工作已经4年多。在外人看来,他每天应对的都是街头巷尾的小事,可是黄树声对此却有着另一番理解。

每一个救助对象,小则关乎一个家庭,大则关乎整个社会。他们中大多是鳏寡孤独、智障残疾,或是家庭离散,或是常年流浪乞讨、居无定所、衣食无着。这样的群体到底需要怎样的关怀,怎样的善待,怎样的呵护?经常引发黄树声的思索。

迎难而上冰雪天气送流浪人员回家

“组织安排我到站里工作,这是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我服从组织安排,一定把工作做好。”就是带着这样一种信念,2015年退伍转业后,黄树声走进了市救助管理站。

初进站里,当时的副站长柯春育带他。上班伊始,面对新的服务对象、工作环境,黄树声坚信:只要有一颗爱心,真诚服务,没有做不好的民政工作。然而不久之后,黄树声就切身感受到了救助工作的不易。

2015年,救助站接收了一名操着阳新口音的流浪人员,由于患有精神障碍,工作人员与他交流不畅,从他的只言片语和口音中,只能判断他是阳新人。“如何送他回家,就凭一个口音,阳新这么大,从何找起。”黄树声犯了难!“再难也要做,一天找不到,就两天,三天,阳新这么近,我们沿线找,一定可以找得到!”柯春育的一番话打消了黄树声的畏难情绪。

随后,柯春育和黄树声一起,带着那名救助对象,开车从大箕铺沿着阳新城区一路找去。时值寒冬,气温低下,路上一路冰雪,每到一个村,柯春育就带着救助对象赶到村委会,打听探访。幸运的是,第二天在白沙镇,有人认出了救助对象。就这样,他们成功将这名对象送到了家。

“那是我帮助回家的第一个救助对象,虽然过程不算曲折,但记忆深刻,老站长当时跟我说‘小黄,看,这不就成功救助了一名对象嘛,救助工作没什么难的,最重要的得要有足够的耐心啊!’”黄树声说,流浪乞讨人员大多衣着破旧,身上肮脏气味难闻,正常人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身为救助工作者,则要主动上前接触他们,真诚帮助他们,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又有精神障碍,沟通困难,平常人说话3句没反应就有些不耐烦,而与他们接触,耐心非常重要。

将对象送到家,家属们的泣不成声和对他们的那种感谢之情,让黄树声一辈子难以忘记。“流浪乞讨人员可以说是社会的最底层,他们衣食住行都没有保障,我们救助工作者是他们最后的一道保障线,及时发现,及时救助,寻找亲人,帮助回归家庭,这就是救助工作的意义!”

真心感化“顽固分子”回家看母亲最后一面

事实上,流浪乞讨人员出于自尊心,或是受过打击,不愿意接受救助、甚至不开口的“顽固分子”也有,杨六妮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正月,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一名衣衫破旧、满脸污垢的男子一瘸一拐地在路边垃圾桶寻找食物,便将他接到救助站。工作人员对他的身份信息进行甄别时,他一言不发,且行为举止异常,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于是救助站将他送到黄石市精神病医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黄树声和工作人员经常去医院看望他,给他带吃的、穿的,与其沟通,他都是一言不发,也不会写字。救助站通过公安部门的人脸比对,还在网络上帮他寻亲,皆无结果。但黄树声没有放弃,仍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尝试着获取一些线索。

一颗真心总会浇灌出花朵。2019年年初,黄树声到医院慰问他时,他突然开口说话了。黄树声随即询问他的姓名和家庭信息,他又不言语了。总算看到点希望,随后的日子,黄树声基本上每周都去医院看望他,见面多了,他的话也越来越多了,其中,他提到了广平县和双庙乡(现已更名为胜营镇)。

根据这些信息,黄树声上网查找,很快联系到了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救助站。在该救助站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他的家庭信息,并联系到他哥哥杨五妮。接到黄树声的电话,杨五妮非常激动。他说,弟弟杨六妮1974年出生,患有精神障碍,2001年走失一直未归,家里一直在找他,还以为他已经不在人世了。“村干部把视频给我看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还能见到弟弟,去年母亲临终前没见到六妮最后一面,含泪而去了。”

今年5月9日,黄树声和同事们将杨六妮送回家,亲人们流着泪紧紧地抱住了他。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故事,救助对象也不例外,而我们不是心理医生,怎样才能了解他们的心理呢?这就需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感化他们,用心交流,把每名受助对象当成自己的亲人,真心服务,从日常的点滴关怀开始,进一步拉近我们的距离,做他们的亲人、朋友,让他们来站受助后有种回家的感觉,用真心帮助他们,唤起他们模糊的记忆。”黄树声告诉记者他的工作心得。

细致入微一根烟甄别出流浪人员身份

“不急,不急,我们送你回家。”从事救助管理工作以来,接触的每一个流浪乞讨人员,都牵动着黄树声和同事的心。而这样的一句话,黄树声不知说了多少遍。黄树声常年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在跟救助对象交流时,只要发现一丁点有用的线索,他都要马上记下来。

王念平是市救助站于2012年5月份在街面巡查时救助的一名疑似精神障碍流浪汉。来站后,王念平能够说出自已的名字,但对家庭信息他一无所知。工作人员凭着名字到派出所查询户籍信息无果后,便将王念平送到黄石市优抚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在随后的救助治疗期间,市救助站多次看望,并交流询问家庭信息,王念平也提起过自己是河南梁安人,还提起过陕西西安,救助站通过系统核查方式,请河南、陕西两地救助部门,将王念平的人脸信息发到公安进行比对,但均以失败告终。

5月6日,黄树声如往常一样,携带着一本笔记本、一支笔、一份滞留在站医治对象花名册、一盒香烟,又一次的走进了黄石精神病院,开始新一轮的身份甄别工作。黄树声解释道,“这烟是给救助对象带的,在滞留对象中有许多爱抽烟的,为了拉近距离,我都会给老烟民们带上一点香烟。”

轮到王念平了,黄树声先给他递上一根烟,开始了拉家常。抽完烟后,黄树声问,“是你家里的烟好抽还是这烟好抽?”王念平答道:“这烟好抽,我在家都是抽‘大鸡烟’‘红锡包烟。’”

黄树声立即在网上查到这两款烟都是山东的名烟。“难道他是山东人?”黄树声心里顿时冒出这个想法。

根据前期王念平提到的梁安县、王海村,黄树声反复在网上查找,结合方言谐音误差,最终在山东省地名中查找到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乡王垓村比较相似。黄树声再找到王念平核实,他说:“家是那里的,家里三个哥,念忠、念岭、念宏,他们都给我买大鸡烟抽。”

根据这些信息黄树声联系到山东省济宁市救助站相关负责人,并把查找到的信息和拍的视频发给对方请求核实。在该负责人的帮助下,王念平的身份很快被核实,黄树声随后与王垓村党支部书记取得联系,后联系到王念平三哥王念宏。

6月13日,在市救助站的帮助下,离家十二年的王念平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梁山县。为了感谢市救助站的帮助,王念平的亲人们特意赶制一面写有“风格高尚排忧解难帮寻找回走失流浪汉”的锦旗赠送给市救助站。

工作四年多以来,黄树声凭借着自己爱心、耐心、细心,共为42名救助对象甄别身份成功。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他与同事们一道,一次次在风雨街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一回回在医院陪伴重病患者,一趟趟在长途车上护送救助对象回家……忘不了那亲人相见的动人场景,忘不了那发自肺腑的感人话语,黄树声和同事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民政爱民,民政为民”理念。

责编丨罗仲楷

主编丨卫文军

值班总编丨余伟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