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同志撰文:打造都市城郊型乡村振兴样本

06-28 13:54  


编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县一级如何贯彻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尤为重要。大冶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的节点城市,也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

近日,《农村新报》(《湖北日报农村版》)刊发了大冶市委书记王刚的文章《打造都市城郊型乡村振兴样本》,向大家介绍如何将一座昔日枯竭矿城转变为今日创新绿城,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经济基础较好县市的乡村振兴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大冶市是武汉城市圈重要节点城市,也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近年来,大冶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正从昔日枯竭矿城转变为今日创新绿城,初步走出了一条适合经济基础较好县市的乡村振兴之路。2017年大冶市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

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冶抢抓毗邻武汉的区位优势,以特色产业为基础,以全域旅游为主线,通过举办中国乡村园博会、特色旅游节会,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努力打造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新区、养生养老新城”。

乡村园博搭台,带动城乡融合。在全国开“乡村园博”之先河,以举办中国乡村园博会为契机,做活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文章。从2014年开始,先后投资近18亿元,每年选一个乡镇,办一场园博会,建成一个乡村旅游景区,推动乡镇规划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带动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发展“花、菜、果、药、茶、菌”等特色高效种养业,初步形成了“一菜、两茶、三花、四果、五试点”的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培育了灵溪豆豉、金牛千张、金柯辣椒、鑫东有机蔬菜等60个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积极引导乡村组织开展“年货节、樱花节、桃花节、玫瑰花节、龙虾节、香李节、采桃节、荷花节”等旅游节会活动,将农区变景区,将田园变公园,将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2018年我市乡村休闲游客达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8亿元。

打造重点景区,带动生态旅游。先后引进了湖北瑞晟、江苏枫彩、鄂旅投等一批投资主体,成功打造了茗山楚天香谷、灵乡梅红康养山庄、金牛金华养老庄园等一批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养老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的生态旅游格局。2018年我市接待了武汉及周边地区游客近200万人次,生态文化旅游和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我市乡村振兴的“引爆点”。

开展全域创卫,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改善生活环境、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抓手。去年以来,大冶市以解民需为重点,以惠民生为目标,推动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向所有乡镇延伸,城乡人居环境、农民生活习惯明显改善,广大群众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坚持以人为本,开展全域创卫。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创建惠民”的理念,全域谋划、全域部署、全域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目前已创建4个国家级卫生镇、7个省级卫生镇、159个省市卫生村等。同时,我市建强“四大组织”,搭建“八大平台”,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创建,涌现出“徐大姐”“好邻居”“幸福小巷”等一批群众志愿服务组织,形成“人人参与创卫,创卫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坚持统筹推进,改善人居环境。改善人居环境,群众是主人、主体和主力。我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相结合,以“党建引领·活力村庄”改革为抓手,统筹推进“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了“开门见绿、推窗见景、出门进园”。灵乡镇坳头村、陈贵镇堰畈桥村等18个村被省政府命名为“宜居村庄”,灵乡镇子山村等4个村入选2018年度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坚持以城带乡,完善基础设施。我市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作为补齐民生短板的有力抓手,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全面实现“村村通客车、组组通水泥路”,2018年大冶被命名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进村入户工程,百万城乡居民喝上了一类水。完成12个垃圾中转站升级,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加快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2%。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21个,市镇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动力电、互联网、4G网络等覆盖所有行政村,农村生产生活更加舒适、便捷。

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农村活力

农村资源丰富,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还是要靠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乡村资源“活”起来。近年来,大冶持续推进农村领域改革,推动资金、人才、产业等要素与农村资源有效对接,激发了农业活力,盘活了农村资源,增加了农民收入。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壮大经营主体。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大冶在全省率先建立“产权+金融”的农村金融机制,成立“三农”金融服务中心,创新推出“信用贷、抵押贷、集体贷”等“三农”金融服务产品,累计发放涉农贷款2074笔、5.3亿元,有效解决了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我市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100多家。

深化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改革,促进规模经营。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为契机,以精准确权为基础,以赋权活权为关键,建立健全资源整合、风险共担等机制,唤醒了一批“沉睡”资产。目前,我市已办理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等交易5709宗,成交金额5.92亿元,土地流转率达69.2%。同时,在灵乡镇大庄村幼泉纪湾探索推行“理事会牵头+农民合作社经营+农户土地入股、参与劳动+利益共享”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理事会成立合作社,“集田到社”实行规模种养,推行集体联户分红制,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取得了初步成效。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收入。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市为契机,创新股改模式,根据集体资产现状,将全市322个村分成三种类型进行改革,打造“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经济合作社+公司”以及“经济合作社”三种改革模式,通过“资源变资本、资产变股金、村民变股民”,达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同时,把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收益分配中设立10%的低收入家庭专项补助资金,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

巩固脱贫成效,筑牢乡村振兴基础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大冶作为插花贫困地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后,坚持把提高脱贫攻坚质量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脱贫攻坚成效稳步提升,筑牢了乡村振兴基础。

全面落实扶贫政策。高质量落实“两不愁三保障”,采取“政府补贴+社会捐助”的方式,确保贫困家庭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学费有保障。建立卫计、人社、民政、财政四部门联动机制,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财政兜底”四位一体,全面落实贫困人口健康扶贫“9851”政策。同时,整合资金,足额保障贫困户危房改造资金,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实现全覆盖。

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全面落实“一村一法、一户一策”,科学制定贫困村产业发展规划和贫困户帮扶计划,整合农业、林业、旅游、商务等部门资源要素,全力推进林业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目前,全市55个贫困村先后培育了香莲、栀子黄、红豆杉、油茶、白茶等产业扶贫基地,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直接带动2649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部署、有效衔接,明确驻村扶贫工作队(组)同时肩负乡村振兴工作任务,以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同时,坚持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实行目标任务统一要求、扶贫政策统一标准、项目资金统一安排、驻村干部统一选派、督办考核统一开展的“五个统一”举措。

创新基层治理,实现农村治理有效

乡村治,百姓安。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大冶市为破解农村基层党建和治理难题,坚持党建引领为核,群众自治为主,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乡村治理体系。改革获得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搭架子”,尊重群众意愿,以自然湾为主体,将322个行政村划分为2609个利益趋同的村庄,同步组建村庄理事会,为群众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搭建了“新平台”。“选班子”,严格按照“一户一票”的方式,将三支先进力量(政治上先进的农民党员、经济上先进的致富能手、德高望重的社会治理先进力量)推选进入理事会,保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愿和本领。“立尺子”,明确村庄理事会重点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文明新风、法治调解、服务生产生活”等六个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议事决策、监督和考核机制,构建了“身边人管身边事”“自己事情自己办”的自治模式。“有面子”,市镇村每年表彰一批先进村庄理事会和村庄理事会成员,让理事会成员受表彰得荣誉、受尊重有地位,实现了自我价值,越干越有劲。“掌盘子”,改革在镇村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确保乡村治理改革“不偏航”,有效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基层贯彻执行。

同时,推行“两培一选”(把优秀理事会成员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理事会长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村干部选拔进入乡镇干部队伍)机制,解决了基层党组织源头不活、后继乏人等“老大难”问题,实现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继而推动了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为全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贡献了大冶智慧和力量。

作者 | 王刚

来源 | 农村新报

责编丨罗仲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