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第一村”在崛起中转型

07-26 08:50  

盛夏时节,葡萄渐渐成熟。由淡紫色变成紫色,最后几乎变成黑色。随手摘一颗,剥开葡萄皮,嫩绿的果实就呈现在你眼前,轻轻一咬,酸甜酸甜的汁水涌了出来,一直甜到心底。

要说大冶哪里的葡萄最多,哪里的葡萄最好吃,金湖街办的平原村绝对是不二选择。这个坐落在姜桥古镇周边的秀丽村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遍布葡萄园,光规模化种植的农户达到了30余户,种植总面积超过了180亩。整个村葡萄年产量能60万斤左右。在那里,大家不仅能吃葡萄、摘葡萄,还能品尝农家乐美食,当地农民的钱袋子也在葡萄产业的带动下,鼓了起来。

葡萄甜进种植户的心坎里

7月21日,记者走进平原村,对我市葡萄第一村进行了探访。

在平原村欧家湾的一处小山坡,村民欧阳施财在经营了21年的葡萄园里转来转去。在绿枝缠绕的葡萄架下,一串串颗粒饱满的葡萄,闪耀着晶莹剔透的绿光。

据欧阳施财介绍,他的葡萄园有12亩,品种有夏黑、乒峰、巨玫瑰、醉金香等,年产量4.5万斤。夫妻俩经营这片葡萄园,除去每年的投资成本外,一年的收成少则五万,多则十万。“我们都取地下水来进行灌溉,尽量不用农药,生产出的产品绝对天然无公害。”欧阳施财说,今年葡萄的销路,不是很理想,主要是通过采摘和零售。

和欧阳施财一样,谢中保家也种有3亩葡萄。前些年,他把新家放在了葡萄园旁。去一下葡萄园,一分钟。新家和葡萄园就在路边,从葡萄园里摘下来拿到路边卖,也是一分钟。种植葡萄,忙就忙6-9月份,其他时间不耽误其他事情。谢中保和妻子乐于过上这种生活。

谢中保介绍说,除了在家门口零售葡萄外,酿制葡萄酒是他的拿手绝活。早在1997年,他结识了603地质勘察队的一位东北的老工人,从他那里学会了酿制葡萄酒。如今,他每年都要酿制300斤葡萄酒出售。采访途中,他为我们介绍了平原村种植葡萄的“鼻祖”,原村支书左自芳。

今年63岁的左自芳,种了27多年的葡萄。1991年,我市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模式,有计划,有指标。村支书是第一责任人,左自芳在自家责任田里栽下了全村第一棵葡萄苗。谁都没想到,左自芳这一尝试,却为平原村闯出了一条富路。“种下的葡萄当年就有收益,第二年就开始赚钱,收入是种水稻的10倍”。

尝到种葡萄的甜头后,左自芳毫不吝啬,第二年便将手艺手把手地传给村民,到如今,平原村葡萄规模化种植达到了30多户,谢中保就是其中的受益人之一。一些有头脑的村民,还将葡萄做成了产业。

从拖拉机手到“葡萄大王”

采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拜访了平原村的“葡萄大王”左自元。

2015年,左自元和他儿子、外甥在平原村一口气流转了69亩土地,用于经营葡萄园。葡萄园也由先前的11亩拓展到了如今的将近80亩。

走进左自元家位于下畈湾的葡萄园,园内的路面平整,布局有序,不同品种的葡萄藤自成一块。一个个用水泥柱+钢线组成了大棚依次排开。游客行走期间,观光、采摘都很便利,丝毫没有拥挤、压抑的感觉。

左自元特意带记者一行查看了葡萄园最昂贵的品种——阳光玫瑰。打开包裹的纸袋,只见绿得发亮的葡萄挂在枝头,外形非常漂亮。左自元说,目前,阳光玫瑰还没有完全成熟,一旦上市,这是一款高档水果,市场价最少30元一斤。

左自元早年开过拖拉机。1993年,他开始尝试小面积栽种葡萄,当时只有0.6亩,1996年扩大到5亩。小打小闹多年,尝到了栽种葡萄经济效益甜头的他,于2015年开始大规模经营葡萄园。至今,他的家族80多亩葡萄园,年产20万斤左右。

“必须走产业化和深加工的路子,还要提高技术含量。”左自元说,为了提高葡萄的经济效益,他放弃了靠卖葡萄为主要经济收入的生产方式,开始主动学习葡萄酿酒技术。如今,在左自元的葡萄庄园,天天有慕名而来购买他家的葡萄酒的顾客。

多功能田园综合体正在打造中

“平原村栽种葡萄的时间较长,已经初具规模,是我们村的主打产业。”平原村党支部书记胡海雄介绍说,目前,该村30多家葡萄园,种植规模大小不一。每到葡萄成熟季节,村“两委”工作人员都不遗余力地帮助种植户销售葡萄,特别针对贫困户,不仅通过政策扶持,并且邀请栽种大户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他也向全市人民发出盛情邀请,欢迎大家来平原村观光和采摘葡萄。

“到2020年,我们村计划在市水利局的帮扶下,进一步升级改造葡萄基地。”胡海雄表示,目前,横穿该村的栖儒大港已经在护砌港堤、平整路面,多年的碎石山也已关停,矿山修复即将启动。随着平原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该村的生态产业也在蓬勃兴起。在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基础上,该村还将进一步兴办农家乐,对接周边田家山瀑布景点、姜桥古街旅游景点,承接乡村旅游溢出效应,将该村打造为集休闲、观光、采摘、旅游的田园综合体。

来源 | 今日大冶

记者 | 石教炼

责编 | 李砚雯 (实习生)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