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格局 新平台 新动力 新力量 新速度 在新的起点上 大步迈进 奋勇前行

12-25 09:2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和黄石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我市召开市委六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作出了《关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湖北领跑、中部率先、全国示范”发展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大冶实施,坚持“一优三化”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实力大冶、美丽大冶、幸福大冶,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新的成绩。以汉龙新能源汽车为基础的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初具雏形,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即将批复,全市同心协力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县域经济六年六进位排名升至79位,铜都大地各项事业捷报频传。

如今的大冶,三产协调并进新格局已形成,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事业方兴未艾;如今的大冶,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即将批复,“代表湖北、比拼全国”将有新平台;如今的大冶,抢抓机遇资本招商做强四大新支柱产业,为实现决胜未来增添新动力;如今的大冶,经济发展注入新力量,冶籍企业家回乡创业共画“同心圆”;如今的大冶,大项目、大企业纷纷落户,共推发展新速度。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大冶的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正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大步迈进,奋勇前行。

新格局

三产融合协调并进

竖立转型“方向标”


茗山乡,“芳香小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田园牧歌般的盛世景象。初冬的太阳,照在楚天香谷的大道上,首个芳香文化体验馆门口芳香四溢,人头攒动。

这里,不仅可以赏花,还建有全国首个芳香文化体验馆,游客可以从中吸取到不少“花”文化。另外,此地有水库和丘陵,很适合老年人爬山、垂钓。

如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迅速崛起,并正以花为媒香飘海外,成为中国唯一集芳香产业、旅游、康复与养生于一体的胜地。

“茗山乡引进湖北瑞晟公司落户不到4年,已成为三产融合的标杆。”市经信局负责人介绍,湖北瑞晟通过流转撂荒土地发展农业,让农民受惠;通过制造芳香化妆保健产品发展第二产业,做大了区域产业经济;通过万亩玫瑰基地的旅游和休假项目,成功发展起第三产业。

据了解,我市相继出台了多种措施,从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开始,大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信心,果断取缔“五小”企业,全面打响了“呼吸保卫战”。为全市三产融合腾出了生态空间。

在此基础上,我市坚定不移贯落实中央五大战略部署、五个文明建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从过去的工业独大转到了现在的三产融合、协调并进,形成多级增长态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养生养老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果,实现三产协调并进新格局,充分激活经济发展潜力的实践和探索。

今年的9月28日,在金牛镇金华庄园,大冶乡村园博园•金牛养老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当天,现场人头攒动,摘猕猴桃、看明星演出,好不热闹。集“医疗养老、智慧养老、候鸟养老”为一体的金华老年公寓闪亮登场。大冶的养生养老产业已从“概念”转变成现实。

目前,全市旅游围绕“一心两翼三片区”的发展构想,加快推进北部保安湖生态新区、中部金湖生态园、铜绿山大遗址公园,全域雷山景区、龙凤山景区、沼山乡村公园、金华庄园等乡村旅游景区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了一批带动作用大、示范效应强的精品旅游项目,全面拉开了“一区两园七朵金花”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新平台

招牌引领势头强劲

打造经济“领头军”

高新区是大冶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大冶经济火车头”。高新区每年的各项经济数据,引人瞩目。

经统计,今年,高新区预计全年完成财政收入有望达到15.67亿元;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85亿元,同比增长20.22%;新增规上工业1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0.5亿元(含房地产36亿元),同比增长23.4%;完成限上商贸业85亿元,同比增长14.55%;新增限上商贸业3家,完成年目标的100%;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3家,完成年目标的100%;外贸出口达2.05亿美元,同比增长16.48%。

数据枯燥,但漂亮的数据背后,涌动的是高新区勃发的生机。而这一切,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

高新区正以国家级高新区即将落地为机遇,以“代表湖北、比拼全国”的气魄,发挥“金字”招牌引领效应,建设大冶未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企业主阵地。

我市围绕成功创建国家高新区目标,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中心;鼓励企业与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合作;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支持大冶湖国家级高新区高标准建设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和良好人才环境;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和服务链深度融合。

同时,扎实推进高新区创建。积极配合开发区做好国家科技部专家调研组来冶对高新区创建工作进行实地考察和规划评审工作,协助做好申报资料和有关数据的修改完善,并报送国家科技部,目前已通过四部委考核会签,待国务院下文批复。

如今的高新区,紧盯“4+1+2”产业布局,围绕六大产业集群,加大“走出去”力度,以大招商促进大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通过资本招商、重资产招商、产业链招商、顾问招商等方式,实现社会化、市场化灵活招商,凸显发展优势,吸收了一批大项目、大企业留驻落户。

引进汉龙新能源汽车项目,就是最杰出的一个例子。从接触,到无数次考察,最后签字,汉龙新能源汽车项目到大冶,经过了长达3年的“长跑”,最终落听。

新动力

抢抓机遇资本招商

形成产业“新支柱”

汉龙只是大冶湖高新区打造产业集群的一个缩影。

自汉龙项目落户我市后,我市招商工作趁热打铁,通过以商招商,带动上下游配套产业落地大冶,形成“雁阵效应”。目前,已有10多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落户我市,一个完整的新能源汽车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产业链已初具雏形。

我市按照“汉龙无小事,服务全方位”的理念,在做好全程“保姆式驻场服务”的同时,还成立了千亿新能源产业集群推进指挥部,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服务力度。在此基础上,专门组建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招商分局,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冶商总会和大冶湖高新区的市场、人脉、政策优势,加大新能源产业联合招商力度,招好商、招大商,构建新能源产业链条,确保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城。

随着汉龙第一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以汉龙为基础的千亿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呼之欲出。

今年,我市抢抓机遇,推行资本招商等新方式,成功推动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发展,做强四大新支柱产业,引进汉龙新能源汽车等企业,增添澎湃动力,为实现决胜未来打下坚实基础取得显著成效。

市招商局围绕全市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整合全市招商资源,建立1+N招商体系,对全国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的重点区域划分五大片区,对片区内的重点产业及重点企业进行研究部署,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商。依托汉龙汽车的投产,加快引进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推动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快速形成。力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招商、依托商会以商招商和对接武汉产业配套承接招商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形成招商引资新格局。全年计划新签约项目68个,投资总额360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220亿元,新批外资企业3家,引进外资2500万美元。其中,大冶湖高新区围绕龙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年新签约劲牌健康白酒,东莞鑫诠CNC精密加工,汉龙发动机、轮毂,天津铂创国茂智能等19个项目,签约资金总额约118.7亿元。

新力量

冶商回家聚集人气

共画发展“同心圆”

11月16日,大冶寒风阵阵,湖北融通高科(中兴新)一期在我市热闹投产。

据了解,湖北融通高科公司董事长何中林,是土生土长的大冶人。1968年出生的何中林,2002年创建北京融通高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何中林已成为我市在外经商的标志性成功人物之一。当大冶招商团队了解到,在北京,有一位叫何中林的冶籍企业家时刻惦记着家乡发展时,他们迅速与何中林取得了联系。

“回报家乡是每位在外大冶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当天的投产仪式上,何中林的肺腑之言,展现了他的浓浓爱乡情节。投产后的融通公司,计划在5年内形成8万吨产能规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锂电池材料生产基地,力争成为大冶本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自2016年开始,我市以组建冶商总会、召开冶商大会为契机,搭建一个“凝聚乡情、团结互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平台,进一步整合冶商资源,挖掘冶商文化,唱响冶商品牌,促进互利共赢。湖北融通高科项目,是市委市政府创造冶商回家创业条件,聚集人气共画大冶发展“同心圆”的典范。

民营经济在我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民营企业家也正在成为大冶发展历史进程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为此,市委市政府将选择条件相对较好的9个省(市、自治区)积极推进异地大冶商会组建工作。在冶籍非公经济人士较为集中的9个省(市、自治区)组建冶商联络处,将大冶异地商会和冶商联络处作为推进大冶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的前沿平台。

在保安镇,石雕老板尹晴岚第一个选择回乡办厂,当年产值就超过2000万元,目前吸纳当地劳力150多人。石雕老板尹国安自回家创业以来,短短几年间,产值过亿。

自2017年4月2日,大冶楚商联合会(冶商总会)揭牌后,大冶楚商联合会以组建冶商总会、召开冶商大会为契机,搭建了一个个“凝聚乡情、团结互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崭新平台,整合冶商资源,挖掘冶商文化,唱响冶商品牌,促进互利共赢。

新速度

深入转型紧抓项目

夯实前进“源动力”

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 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围绕供给侧改革,大冶主动作为,主动关闭“五小企业”,花炮产业全面退出大冶市场。同时,围绕构建“4+1+2”产业体系,深入推进“全领域、产业链”招商活动,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相继建成投产。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汉龙汽车项目无疑是成为带动我市强劲发展的那只蝴蝶,让大冶的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一场龙卷风式的“蝴蝶效应”。2018年,也必将成为大冶从低速增长的态势,逆势直上的“拐点”。

乐观估计,“大冶2018年主要指标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工业有望占GDP的70%,工业增长有望上两位数”。

当然,项目依然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市项目办数据显示,1-11月份,全市新开工项目共计9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7个;全市投产项目共计7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7个;全市93个重点项目中,按照时间节点同步完成计划目标任务的有69个,同步率为74.19%;全市完成项目建设用地面积4145.8亩,完成全年任务的96.57%。三季度以来,项目建设整体逆势上扬、稳中向好,新开工项目同比增长56.14%;投产项目同比增长42.22%。为保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全市项目建设创造了令人振奋的“大冶速度”和“大冶奇迹”。

为了推动项目建设,我市制定重大项目“领导小组+指挥部”运行机制,要求全市上下“谁英雄、谁好汉,项目建设比比看”,全力抓开局、抓起步、抓关键,提前分解下达任务,安排部署。领导包挂重点建设项目。市“四大家”领导亲自上阵,包挂77个重点项目,形成党政部门、人大政协“联合作战”大督查工作格局;推行“领导小组+指挥部”运行机制。全市各重点项目,根据总体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安排,有序推进,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表、制定路线图、清单化管理,实行“驻场保姆式”服务,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召开项目建设现场协调会。根据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综合调度,强化项目建设攻坚行动,列出问题清单,并进行分类梳理,明确问题解决时限、责任部门、责任人,加强跟踪督办,实行销号管理;实行重点项目审批代办和部门主动上门服务。通过采取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大冶使命在肩、奋发昂扬;建设“三个大冶”的征程上,大冶人信心满怀、步伐铿锵!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石教炼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