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传承美德谱写家训

09-25 08:36  

他是一位古稀老人,青年时期自师范毕业后一直扎根乡土,为大冶乡村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他是一位严厉父亲,一生教导三个孩子多读书、走正路,行善事,不管从事什么职业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就是有46年党龄、33年教龄的程新城。

传承家风 扎根农村教育33年

程新城生于1940年,还地桥镇南石村下程湾人。据他回忆,童年时期就是在兵荒马乱、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度过的。“我的家庭条件还可以,兄弟姐妹一共5人,我排行老五,父母亲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特别敬重读书人,从小就要让我们读书,同时也教导我们对待穷人要有善心,要多做好事。记得小时候有穷苦的人来我们家讨点吃的,母亲总会给些食物他们,村里原先有一条近千米的泥巴路,为了方便大家出行,父亲带头出钱出力,把这条千米小路翻修,父亲在路上铺着青石板的那个画面我到现在也忘不了。”谈起父母亲,老人思绪万千。

1958年,他师范毕业后就在还地桥镇教书。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政策原因他回到了家乡南石村的汪家冲学校。当时汪家冲学校一共只有4个班,130多名学生,只能教授1到4年级的知识,学校没有操场,教室建在田地上,都是破旧的土砖房,条件很艰苦。第二年,程新城就担任了学校的校长,为了改变学校破旧的面貌,扩大生源,他当时就想在湾子后面的小山上面重新建一个学校。为了把新学校建好,程新城和村干部、村民们一起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平山坡、填沟壑、打地基、砌砖瓦,经过1年多时间,一个崭新的学校出现在大家眼前。“当时来说新学校是可以的,10个教室,20间宿舍,操场、厨房、厕所一一俱全。”新学校建好了,学生也慢慢多了起来,周边农村的小孩子都会来他们学校读书。

“学校发展最好的时候是1971年到1975年,我记得那时学校有14个小学班、3个初中班,一共800多名学生。当时我们那边适龄儿童教育普及率从55%升到了98.9%。”老人的话语很平稳,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让人感慨良多。

1991年,老人退休了。从1958年初出茅庐到1991年退出舞台,33年的教学生涯,老人把一辈子最美好的时光都献给了基层农村教育事业。

谆谆教导 子女成才发光发热

从小受到父母多读书、走正路,行善事的观念影响,程新城老人也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三个儿子的。老人教子有方,三个儿子全部都是大学学历,如今都在各自的工作中、岗位上发光发热。

大儿子庆华于财校毕业后又通过函授的方式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现在在黄石人民银行工作,为人忠诚老实,多年来深受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和喜爱。

二儿子树华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专业,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2000年到2005年又赴美国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博士后;2006年至今在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和医学中心从事免疫学、分子肿瘤学和精准医疗的研究,是位科学家和医药专家,多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

小儿子君华1990年毕业于市实验高中,2016年通过函授毕业于江南大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14年以前一直在从事商业,2014年3月怀揣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理想,放弃城里的生意,回想流转土地500亩,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从事绿化苗木、花卉的种植和培育。几年来,他投资几十万元,为家乡修路、修沟渠、修厕所、开水塘、做广场、绿化村庄,是家乡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严则爱,松则害,受我自己父母亲的影响和作为一个教了几十年书的老师,我对我儿子们的教育是很严格的,我一贯主张他们要坚持读书,读书可以获取更多知识,提升人的内在;走正路,要遵纪守法,作奸犯科的事是万万不能做的,一定要有一个洁白人生;行善事,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参加公益事业,尽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谈起起自己的家庭教育,程新城老人这样总结到。

来源丨今日大冶

记者丨周春明

责编丨郑琦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