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探索"1+3"农村微治理 让"村细胞"活起来

05-19 15:40  

湖北日报讯(记者陶忠辉 通讯员周咏新 程良友)水泥路四通八达,池塘碧波荡漾,修葺一新的祖堂古色古香,休闲广场漂亮大气……

如今的大冶市茗山乡华若村,一改昔日破烂不堪的模样。昨日,村党支部书记柯亚军介绍说:“村庄的蜕变,得益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变。”

强化党建引领 “后进村”变“后劲村”

过去,华若村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村里5年换过6任村支书,老百姓办事找不到干部,村民习惯上访。茗山乡党委书记余显军介绍,过去,由于当地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导致乡村干部选拔后继乏人,部分村级党组织出现了领导力不强、服务水平低的现象。

从2015年10月开始,大冶市选取基础薄弱的茗山乡为试点,把晏庄、杨桥、华若三个行政村的23个自然湾、24个村民小组重新划分为17个村庄,组建了17个村庄理事会,重新设立了15个村庄党小组,制定《村庄理事会议事规则》,设立宣传、环保和张罗等六大理事,建立完善相关奖惩和监督机制,拉开了“党建引领·活力村庄”农村基层党建创新的大幕。

试点中,引导村民将党员团员、村庄“五老”、致富能手、返乡大中专毕业生、名人能人等政治素质好、群众基础硬、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的村民选入理事会,参与村庄建设。

“村庄理事会必须在村两委领导下开展工作,重大事项的商议,必须在征求党小组同意后进行,这就体现了党建引领和基层党建管理的纵向延伸。”大冶市委组织部部长秦遵怀说。

推选新村支书、建立村庄理事会后,短短一年时间,华若村就实现了大变样:以前村里的事没有人愿做,如今村民们干劲十足,“后进村”一跃成为“后劲村”。

科学划分自治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2016年6月,茗山乡推广三个行政村的成功经验,在全乡重新划分自治单元。全乡29个行政村共265个村民小组,重新划分为181个村庄,选出了913名理事会成员,成立了128个党小组,构建了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指导、理事会搭台、村民广泛参与的农村基层治理新格局,形成了“党建促自治、党建带治理”的良好态势。

在彭家湾村庄理事中心,祖屋、广场、公厕、带空调的聚会大厅一应俱全,村里的红白喜事都能在此操办。

广场的墙壁上,张贴着历次捐款捐工名单和每一笔开销明细。村庄理事长彭学军告诉记者:“用于公益建设的十几万元资金,都是村民自愿捐款的,没有向上伸手,也没摊派。”

“群众的事情群众说了算。”去年,该村庄通过召开理事会、群众代表会议,确定了第一批建设项目。村庄争取到上级项目资金加上村民自筹资金共150余万元,硬化了村小学门前道路,新建1座桥梁、1个文化活动广场、2个文化礼堂,硬化环湾公路1300米,新挖1口门前塘。村民逐渐成了村庄建设的主力军,用村民自己的话来说:村庄建设好了、管理好了,“儿好开亲、女好对婿”。

在彭家湾村理事会一楼议事室,记者翻看了每一次理事会议事的会议记录,一事一议详细具体。彭学军说,“理事会议事做事肯定要讲公道,站在全村庄角度,讨论问题谋划建设”,村庄7个理事会成员,都是由每户人家一票一票选出来的,行使着过去村民小组长的职责。

激活神经末梢 让“村细胞”活起来

实施“1+3”治理模式,调整优化了村级党组织设置,有效地激活了当地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农村党建工作也正不断融入村民自治和乡村发展。“以前多次上门做不通的工作,现在有了理事会,一说一劝就通了。”不少村支书坦言,有了村庄理事会的支持,村里的工作好做了,村里的矛盾也少了。

同时,大冶市也在探索让理事会成为村“两委”干部的储备池——引导农村优秀人才进入理事会,优秀理事会成员发展成党员,把党员理事会成员推选进村“两委”,把优秀村干部选拔进入乡镇党委。

该市明确要求,村庄理事会成员中至少要有一名党员,鼓励村庄党员参选理事会。

试点以来,茗山乡一大批优秀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197名理事会成员申请入党,1名理事会长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1名理事会长、支部书记进入了乡党委班子。

如今,大冶330多个行政村和48个城市社区正在深入推广茗山“党建引领·活力村庄”经验和做法。

来源|湖北日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