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三十载 铜都焕新彩】市文化和旅游局:文旅深度融合 奔赴诗与远方

©原创   01-14 09:39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宋露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旅事业发展的新方向。

不仅要风景美,更要有品质、有文化;不仅要有“远方”,更要诗意满满。旅游因为文化赋能而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品位,文化因为旅游带动而更有魅力、增添活力。

作为后起之秀,大冶的文旅事业发展起步晚,但这并不影响千年铜都的魅力与韵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文旅系统主动担当作为,各项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积极成效。

市民在粉黛丛中打卡拍照

“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省旅游强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第二批“荆楚文旅名县”、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名县”……在坚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八方来客纷至沓来,而大冶故事也在持续讲述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山川与文脉。

精妙创排 “热起来”的文艺惠及百姓

在楚剧唱词里品位清廉文化,在悠扬歌声中回望红色记忆,在小品演绎里看到邻里和谐,在一场场“村晚”、一个个舞台上,欣赏“冶”派文化的魅力和风采……三十年来,大冶文旅在深掘文明根基的同时,广造舞台、勤搭平台,让大冶文化屡屡“出圈”、热度不减,惠及更多的百姓。

依托场、馆、文化礼堂、文化公园建设,大冶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我市三级(市、乡镇、村)公共文化设施基本齐全,完成以市图书馆、市群众文化馆为总馆,1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馆)为分馆的总分馆制建设,14个综合文化站(馆)基础配套设施完善,378个行政村(社区)全部覆盖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614个村湾农村原祠堂全部转化为文化活动阵地。此外,投入9.5亿元建设大冶湖文化公园,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坚持“二馆一站”免费开放,每年服务、接待群众超100万人次,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

“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大冶沼山)示范展示活动

舞台建好唱大戏。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市年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达500余场次,并逐年增加,市艺术剧院开展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100余场(次)。成功举办“知音湖北·四季村晚”2024年全国夏季“村晚”(大冶沼山)示范展示活动、省“村晚”“村游”示范展示活动、“欢乐度元宵·奋进新征程”烟花秀等国家、省、市级大型文化活动,打造“铜都欢乐大舞台”“青铜音乐节”“湛月欢歌·百姓大舞台”等特色文化品牌,给群众带来丰富文化供给。

在此过程中,大冶还深挖城市文化内涵,一大批精品文艺作品涌现出来,讲述着精彩的大冶故事。其中,创编的大型现代楚剧《我的美丽村庄》获楚天文华奖提名,《喊一声红三军》获省艺术节音乐类“最受群众喜爱节目”,清廉主题楚剧小戏《四字铜镜》入选省“百县百彩”文艺宣讲名单和第五届湖北艺术节小戏小品展演参演作品,精品楚剧小戏《缔造之花》入选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发展。

精密组织 “动起来”的体育点燃城市

文化和体育的交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在点燃城市激情的同时,也为活力新城注入新的发展元素。

随着体育与旅游融合趋势不断加强,我市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优势,不断探索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

数据显示,我市现有体育场地4932个,面积206.7116万㎡,人均公共体育设施场地面积2.69㎡,“15分钟健身圈”不断完善,市民感受体育文化有了实实在在的场地。

而在各类大型体育赛事的加持下,近年来,大冶逐步形成文化体育品牌,成为对外新的城市名片。

“村BA”现场

先后举办2022年“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全国主会场活动(湖北)、第五届省“福寿康宁”老年人体育健身系列赛事(活动)——钓鱼交流活动、省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2024省“体育过大年”大冶分会场、省桨板赛、半程马拉松、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长江经济带巡礼(黄石站·大冶段)等各级各类体育赛事,年举办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全民健身活动近百场,打造“村BA”、半程马拉松、老年人运动会等特色赛事品牌,吸引群众广泛参与。

2024大冶半程马拉松

精准布局 “强起来”的产业活力迸发

在创新发展和改革升级的推动下,我市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新质生产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先后出台《大冶市支持古建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和《大冶市扶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2024年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专项扶持资金由1000万元增加至2000万元,为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加大产业培育,截至目前,全市文化企业法人单位1600余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53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55亿元,同比增长8.2%,增速增量均位居黄石第一。

持续加大文化产业企业、项目管理力度,严格落实考评制度,对文旅产业链成员单位实行清单化、责任化、工程化全链式管理。三年来,累计接待客商150余次,外出招商600余人次,对上争取资金6448万元,项目10个、政策34条,不断提升产业管理水平。

觉辰工艺木雕作品

此外,在广泛宣传和大力推动下,刘小红刺绣、觉辰工艺、铜都雕塑等文化企业纷纷走出大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在有效提高城市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我市文旅产业发展引来广泛关注。

精细打磨 “亮起来”的品牌辐射全域

大冶“游”什么?这是大冶发展文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游客在白马桥上展示扎染作品

无论是乡村体验游、农旅采摘游、节会消费游,还是红色文化游、矿业文化游、非遗文化游,品质、品牌、品位是大冶面向八方来客给出的诚挚答案。

为了打造“高品”文旅,多年来,我市持续从“面子”到“里子”进行提档升级,造就出花开遍“冶”的全域旅游格局。

露营基地

目前,我市有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7家、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8家、农家乐200余家、旅游服务中心7个、旅游直通车线路2条、旅游停车场20余个、旅游停车位1.1万余个、旅游厕所108座,旅游标识标牌在城区、各乡镇(街道)和重要交通节点实现全覆盖,有效夯实旅游发展基础。

2023年以来,陈贵镇南山村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名村”、雷山景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复核、上冯古村生态旅游区通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景观价值评审,古村桃乡景区、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先后高质量接受省文旅厅4A级旅游景区验收,有效形成全域发展格局。

《桃花源里》演出

此外,每年举办龙凤山乡土年货节、大箕铺镇红色文化旅游节、保安沼山桃花节等特色文旅节会活动20余场,直接或间接带动经济收入5000余万元,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特别是铜都星光音乐节、青铜音乐节、“荆楚购”铜都消费节等节会惊艳省内外。积极组织文旅企业参加“湖北好货推荐”“湖北文旅全球推介会”等推介活动,极大提高大冶文旅品牌影响力。近三年推出精品旅游线路17条、精品旅游地图1张、水果采摘线路5条,持续打响大冶旅游知名度。

2023铜都星光音乐节

精心挖掘 “活起来”的文化闪耀铜都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但如若湮没于历史之中,则是文化之遗憾。

“文化为魂,体验为王”。让文化“活起来”,成为城市发展之魂,这是三十年来,大冶文旅长久以来的使命,更是发展新时代文旅的核心理念和发展思路。

大冶有着4000余年的文明史,历史底蕴厚重、文脉资源丰富,是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中国龙狮之乡、中国诗词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强文物保护、内涵挖掘与活化利用,让历史文化在新场景中“火”起来。

《铜绿山奇妙游》排练现场

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湖北主会场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考古发现50周年系列活动、“大冶‘铜’话故事大赛”、中国考古年会、“青铜源·铜都魂”青铜文化论坛、青铜文化传承发展推介会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开馆仪式等活动,持续擦亮青铜文化名片。充分发挥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等红色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作用,近三年开展祭英烈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4500余场次,惠及群众32万余人次,成功举办大箕铺镇红色文化旅游节、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展等大型红色主题活动,让红色记忆愈久弥坚。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体系。全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1项,非遗传承人51人,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5人。黄石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均建立传习基地,积极开展各类展演推介活动,不断释放非遗传承活力。

姜桥古村

此外,先后对大冶兵暴旧址、红三军团革命旧址、大冶中心县委旧址等红色革命旧址进行重新修缮与全新布展,对鄂东南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红三军团医院旧址、柯瑾故居、姜桥古街等10余处文保单位进行抢救性维修和保护工程,累计投入近1.3亿元。在保护利用的基础上,对大箕铺镇曹家晚村、殷祖镇南山村进一步开发,打造成红色小镇、红色村庄,建设成为全省有影响力的红色教育体验基地。编制完成的《鄂王城城址保护规划》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完成鄂王城城址核心区域15万平方公里安防工程,并通过省文物专家验收,文物保护有力有序。

文旅深度融合,奔赴诗与远方。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大冶文旅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审:陈雪

二审:周春明

三审:冯一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