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柏蔷薇 通讯员 汪煜宏 彭斌 石燎)初冬时节,“千年铜都”大冶蓝天白云、碧水荡漾,在大冶湖畔,“冬日精灵”候鸟翩迁而至,一幅灵动的生态美景映入眼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投入之大、环保督察力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背后,刻印下无数大冶生态环保人坚毅的奋斗足迹。
理念升华 历经思想上的深刻变革
“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有着4000多年采冶史的大冶,最鼎盛时,境内有数百座矿山,全市有超过10%的人口从事采矿工作。
以小选矿、小洗矿、小冶炼、小选金、小化工为代表的“五小”企业排放大量的超标废水尾砂、烟尘废气,严重污染危害了城乡环境。
当资源之“利”成为资源之“累”时,转型,成为大冶发展的必然之路。2008年3月,大冶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正式开启国家层面政策支持的转型新历程。
“拆房子、拨杆子、抬机子、毁池子、平场子。”自2008年开始,在市“五小”企业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全市动员、全民参与,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摧枯拉朽史无前例的“五小”企业整治大决战,至2014年6月30日关停取缔“五小”企业971家,累计削减二氧化硫17837吨,占全市总排放量的75.1%;化学需氧量7195.64吨,占全市总排放量的63.4%;氮氧化物871吨,占全市总排放量的8.4%;减少废气排放量200亿标立方米、废水10055万吨、固废854万吨,我市城乡空气污染指数大幅下降,取得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效益。
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随着“五小”企业的全面关停和“生态立市、产业强市、改革活市,建设美丽大冶”战略的深入推进,2017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中共大冶市委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战役的意见》、《大冶市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文件,实行“领导小组+指挥部”工作机制,先后成立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的市环境保护督察反馈意见及问题整改攻坚指挥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挥部)、市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指挥部,市领导亲自部署督导,率先垂范让我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以贯之,精准发力。
2018年,原环保部更名为生态环境部,原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更名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生态”二字的增加,意味着督察事项从侧重环境污染防治向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并重转变。
随着生态文明机构改革深入推进,原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更名为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从最初的“五小”企业办公室,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再到如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几经变革,名称之变,折射出了全市生态环境工作之深入、思想意识之提升。
动真碰硬 助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自2016年以来,中央及省环保督察共计交办我市整改任务578项,截至目前,已完成整改销号516项,完成率达89.3%。
以督察整改为契机,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我市也在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科技加持下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对企业来说,环保督察是更加严厉的管理机制,倒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新冶特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斌感慨道。
作为我市钢铁行业龙头企业,新冶特钢自2016年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2021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2024年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以来,累计投入20余亿元,对整个生产线进行技改升级,其中,2016年投入3.5亿元对厂区原有环保设施排放废水、废气、废渣进行深度治理,各类污染物排放量达到优于国家标准;2021年投入2.5亿元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至2023年基本完成。在持续开展减污降碳中,污染物排放已接近于零排放。值得一提的是,大手笔投入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新冶特钢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年纳税额不降反增,位列黄石民营企业纳税大户前5名,荣获省民营制造业百强称号。
对传统行业整治,我市没有一停了之、一关了之,而是瞄准好的工艺、好的设备、好的技术引导企业转型发展、集聚发展,帮企业找到出路、走上正路、迈向强路。
在转型发展之路上,华鑫实业宏图大展。
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华鑫实业始终把污染治理、绿色转型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优化升级。
该公司预计总投资120亿元,拟淘汰现有建筑用热轧钢筋生产线,配套建设年产270万吨高端精品热轧板材生产线,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80亿元、税收20亿元、带动就业3000人。该项目不仅实现了产品的提档升级,还可实现污染物排放达到超低排放和绩效A级水平,主要工序能耗达到国内标杆水平。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钢铁、水泥、矿山、模具钢、铝型材等传统产业纷纷转型升级,三鑫公司、武钢资源金山店铁矿、兴冶矿业等一批企业打破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桎梏,逐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企业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不断提升。
和谐共生 畅享生态环境自然之美
初冬,位于灵乡镇的金牛河(灵乡段)小流域治理项目内清水扬波,河畅景美。而在去年,这里的景象却大不同。“以前河里非常多淤泥,河道两旁杂乱无章,雨天泥水顺坡淌。”附近村民李先生对治理前的景象仍记忆犹新。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全市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一系列脱胎换骨的变化见证着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天更蓝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提高。截止2024年12月20日,我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2天,较去年同期多23天,优良比率为87.9%,在黄石七个县(市、区)排名第二。
水更清了——重点考核断面水质稳中向好。截至目前,我市国控和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达到水质考核要求,其中国控断面高桥河港口桥水质为Ⅱ类,连续七年优于考核标准(Ⅲ类);省控断面保安湖湖心和三山湖湖心水质为Ⅲ类。
土壤环境更加安全稳定。2024年以来,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已稳定达到92%以上;完成14个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93%。
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城乡百姓从中受益。在城市,错落分布的口袋公园、生态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有成效,一批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展露新颜,乡村振兴方兴未艾。
山水“点绿生金”,深入开展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修复、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的“两山”转化实践探索,探索出一条走“生态路”、打“山水牌”、吃“绿色饭”的“两山”实践转化路径。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如今,一幅美丽大冶新图景,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大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矿冶名城从颜值到气质不断升华。荣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责编丨张 敏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