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乔绮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大冶,减少建材行业碳排放,发展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主题的新型建材,建设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金属、非金属等各类矿产品的加工贸易中心,奋力打造湖北省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基地、全国清洁能源低碳应用示范市正成为市委市政府新的目标。
向绿而行 技改升级添动力
历经数十年高速发展期及高位平台期后,近年来,水泥行业显现出明显“寒意”。在高耗能、碳排放等多重压力之下,向“绿”而行,成为我市水泥企业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一招”。
尖峰水泥
22日,走在尖峰水泥厂区,绿树环绕,球磨机、风机“嗡嗡”轰鸣齐奏象征发展的交响曲,远望厂区背后的优质石灰石矿山,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踏实感。近年来,通过复垦复绿、“深度脱硝”技改升级等措施,尖峰水泥逐步叫响“绿色环保工厂”的企业名片。
在尖峰水泥智能化生产线的数字大屏前,各项生产运行指标参数正清晰呈现于模块化的生产单元视图中。“全厂区配套视频监控系统,各个关键节点都有高清摄像头,视频信号实时传输至中控室DCS大屏投放,操作人员足不出户就能对现场情况一览无遗。”尖峰水泥环安部负责人吴新琼自豪地介绍,工厂还在窑尾、窑头、煤磨、水泥磨等重点点位建设了监测系统,从而能够实时监控污染物排放状况。
尖峰水泥内部环境
一直以来,尖峰水泥在环保治理上多次走在全省水泥行业前列,投资5000多万元建设了全省水泥行业第一座脱硫和脱硝环保设施,将车间原有静电除尘改为布袋除尘,生产过程更高效、更环保。2018年,该公司在全省水泥行业率先应用湿法脱硫技术,通过环保技改,二氧化硫的排放浓度达到行业特别排放限值的标准,同时,对环保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再加工,实现了循环回收再利用。近三年来,企业氮氧化物减排70%,颗粒物减排60%,二氧化硫减排70%,满足水泥行业超低排放要求。
新兴材料 赋予建材生命力
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被世界500强竞相追捧,冯家山硅纤公司做对了什么?
冯家山硅灰石纤维
硅灰石是非金属矿石中的一种,其矿物纤维是各种材料实现性能提升的“倍增器”。因具有耐磨性、热稳定性、增强性以及特殊的针状结构,成为工程塑料、橡塑、涂料等领域理想的优质填充材料。但因提纯难度极大,核心技术长期被外国公司垄断,国内企业不得不花高价进口。
为了突破垄断,冯家山硅纤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德强开始了八年设备选型之路,2017年,该公司建成国内第一家使用德国进口设备生产硅灰石纤维的自动化厂房。同时,组建工艺研发团队,先后与中国地质大学、国家非金属矿物综合利用中心、中科院理化所、长沙有色设计院等合作,搭建工艺研发平台,并邀请国外行业专家技术指导,“十年磨一剑”突破技术封锁,最终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举成为行业“独角兽”,目前和美国杜邦、比利时埃特利特等国际一流企业达成合作,产品应用到建材、陶瓷等多个领域。
不仅是产品让建材焕发新生,在生产过程中,冯家山硅纤依旧是一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空中鸟瞰,占地20余亩的冯家山硅纤生产车间白墙蓝顶,建筑物彼此用廊道串联;置身中控室大屏幕前,生产线一览无余。
据介绍,生产线上安装有高清摄像头和温控感应设备,数据实时传输,显示在大屏幕上。记者看到,硅灰石原矿石进入生产线后,经过提纯、气流粉碎、分级、封装、打包等环节,全程自动化操作。“还有你看不到的效果。”王德强说,经过生产线的每一块硅灰石都会被“吃干榨尽”,不留一点废料,连最后的矿渣都利用起来生产刹车片。
“抱团”发展 矿业焕发新活力
在数字化浪潮中,各行各业正寻找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化操作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方法,我市非金属矿行业逐浪前行。
去年10月,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在陈贵镇建成,运营1年,吸引18家冶矿企业、1家国企检测机构和1家智慧物流企业落户,成为黄石地区首个集矿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贸易于一体的绿色环保产业园,实现矿产品生产、配送、消费三者之间损耗最小、流通环节最少、成本最低的格局。
众冶矿产品循环产业园
走进园区,绿树成荫,厂房林立,亭台景观分布其中,一改过去荒芜的面貌。“以前这里是空地,如今在产业园里,司机停车休息处、酒店、警务室、政务服务驿站等设施一应俱全。”投资建设园区的大冶市众冶矿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石新年介绍,在这之前,大冶云集着上百家小型矿加工贸易企业,露天加工,“多、小、散”的弊端明显,且企业间存在恶性竞争,行业内卷严重。如今,通过搭建仓储、物流、交易和检测平台,园区企业可享受全流程服务,不用露天选矿配矿,直接搭上园区污水和固废处理设施的“顺风车”,极大地减少了污水、粉尘污染。
众冶矿业有限公司是本地大型矿产品贸易公司,与众多国内大型冶炼企业合作密切。园区以众冶矿业为龙头,以“聚”破“散”,推动“散户”企业抱团发展。“我们秉承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致力于矿产品加工贸易产业链发展。”该公司财务总监刘俊介绍,1年来,公司销售铜精矿9万吨,销售收入12亿元。
从矿山重披绿装,到冶炼行业追“新”逐“绿”;从玻璃、铝材的“72般变化”,再到新型建材拾“绿”而上……低碳采冶绿色发展的故事,在大冶说不完、道不尽。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何变压力为动力,把能耗降下去,把发展搞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时代命题,需要这一代人完成答卷。
责编丨张 敏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柯少杰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