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冯素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近年来,农业生产大步迈入机械动力时代,在科技力量加持下,农用无人机这一新质生产力让面朝黄土的传统耕种模式转变为“仰望星空”,飞出了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新高度”。
高效+精准 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倍
8月6日,正值盛夏,持续的高温炙烤着大地。
在罗家桥街道下袁村,成片绿油油的秧苗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长势喜人。眼下,正到了需要播撒孕穗肥的时候。
操控无人机撒肥
下午3点,罗桥和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袁炜才和弟弟袁子五一起把一台农用无人机抬到了屋外空地上。检查机器,装上肥料,打开手机,设置参数,轻点开始,无人机黑色的机翼高速旋转,带动满载着肥料的机身腾空而起,随后驶向指定的稻田区域,按既定轨迹将肥料均匀洒向一棵棵秧苗。
“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都是靠人工。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深一脚、浅一脚,一天下来最多也就能作业30亩。”袁炜才回忆道,“人工效率低不说,作业完全靠经验和感觉,药喷少了没用,喷多了把秧苗给打死了。主要是人手也紧缺,特别是农忙的时候请不到人。”
2009年,他和其他5位农民决议后牵头成立了我市首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那时候,他仅种植了16亩水田。
穷则变,变则通。在外出参观学习中,袁炜才特别留意各种新技术。2017年,他斥资6.8万,购入了首台农用无人机,是全市最早一批使用农用无人机的用户之一。
“这有什么用?这机器能比人还种得好?”一开始,周边村民并不看好。
装载肥料
“无人机不仅工作效率高,而且精准。它一天作业可达500亩,差不多是人工的20倍,另外,它采取了智能化RTK技术种粮管理,就不存在重喷或者漏喷的情况。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背负式的喷雾器打药,雾滴粒径大,喷到禾苗上不容易吸收,产生了损失。无人机的雾滴粒径可小到130微米,并可以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选择合适的雾滴粒径,保证药物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在最短的时间使作物进行最好的吸收。”说起无人机的好处,袁炜才如数家珍。
现场分享农用无人机使用技术
几年下来,在农用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具的帮助下,他家的水稻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16亩增长到如今的500亩,更可喜的是,稻田亩产从曾经的最高1000斤提高到了如今的均产1300斤。周边村民从刚开始的不看好,到纷纷来找他“要机器”“要技术”。
“我们下袁垦区1280亩水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100%全覆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袁炜才说道。
政策扶持+科技加持 “90后”新农人瞄准现代农业之路
撒肥
尝到了现代农业的“甜头”,袁炜才在推动农业机械化上更有干劲,更有信心。
如今,罗桥合众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拥有大中型农机和各种配套农机具130台套,流转土地3400亩,年作业服务面积达15000亩。2014年被评为大冶首家“国家级农机示范社”。
除了自己用,袁炜才还经营销售各类农机器械,并与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合作,开展农机新技术新设备引进和推广培训。
近年来,他带动了50多个主体经营户走向农业机械化,培训人次近千人。
灵乡镇张河村的“90后”翁涛就是受益者之一。
去年,翁涛回到村里,成立了兴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水田,投资50万余元购置了各类农机。其中,就有一台极飞p100pro农用无人机,在享受到购机补贴1.2万元后,他自己花了5万余元。
农用无人机喷洒农药
在袁炜才的帮助指导下,翁涛很快学会了农用无人机等农机的运用技巧和种植技术,第一年就迎来了“开门红”,年产值达80万元。
“现在国家支持农业发展,一是有贷款政策用‘真金白银’扶持我们,二是各类农用机器更新换代,机器越来越好用,机械化越来越成熟了。”说起回乡创业的初衷,翁涛直言从一开始就瞄准了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之路。
纵观大冶,“无人机飞防助力油菜丰收”“植保无人机种粮好帮手”“无人机田间飞播优质水稻”的新闻屡见报端,可见无人机在农业作业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今年初遇到的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我市利用无人机喷洒工业盐对农业大棚进行除雪,减少了人工操作风险,又提高了除雪工作效率,让不少农户深切体会到了农用无人机这一新质生产力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业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宣传,农用无人机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市农业机械服务中心副主任赵勃霖说道。
播种
目前,我市拥有农用无人机100多台,每台无人机每天按8小时工作量计算大约可完成500亩次作业量,约是人工效率的20倍。其中载重量超过80斤的大功率无人机具有飞施、飞播、飞防等一机多用作业性能,通过在手机APP上进行作业航线规划,实现全自动药液喷洒、固体肥料播撒、种子精量播种等作业,几乎贯穿了农作物的整个生长过程,大大节省了购买、维护、使用等多方面的成本,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科技力量。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吴海燕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