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一网统管”让城市运营管理更智慧更有序——大冶全面深化改革系列报道之三

©原创   07-25 07:27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李尚书)4月30日,大冶·华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联合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5月24日,在福州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基于CIM数字孪生的大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解决方案”获评数字中国典型案例金奖;

6月14日,我市顺利通过全省首个县级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阶段性验收;

大冶·华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联合创新中心

7月4日,在全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现场会上,我市试点工作获得高度赞扬……

自去年10月我市开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数公基”)试点工作以来,各相关部门认真落实省委、黄石市委部署要求,高效务实协作、全力克难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新城之基,数智有为。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慧化”的迭代升级,我市围绕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成“一朵云(大冶城市云)”“一张网”“一本账”,现已支撑18个业务系统上云;实现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部门专网“多网合一”的市、镇、村三级全覆盖,蹚出了一条科技赋能城市管理、数据助推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城市治理新路径。

建成城市数字“万能插座”

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大冶全域1566平方公里的地形地貌数据,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甚至每一处坑塘,都已上图,整个城市数字模型一目了然……这里是大冶·华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联合创新中心,正是这个24小时“在线”的平台,让我市的运行和管理更加高效智慧。

大冶市智慧中心

“目前,已经汇聚了30个政府部门、375类基础设施的数据,将城市数字底座打造成数字化大冶的‘万能插座’,为各个部门开展便民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大冶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专班负责人、湖北鄂东数字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刚表示,联合创新中心的开通运行标志着我市“城市大脑”全面升级,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实现了“一网统管”。

建成城市数字“万能插座”不是件容易的事。9个月前,这些数据大多被锁在柜子里、存在电脑里,各类数据无法汇聚,数据价值更无从谈起。

园林、渣土、环卫、排水等基础数据都分散在二级单位,零散且不系统;土地开发流程漫长,需要在多个部门间流转数据,同一地块在不同环节名称各异,造成部门间对接繁琐……为打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我市成立工作专班,对全市111个应用系统展开调研。结果发现,111个系统中,国、省垂直系统有80个,占比达73%,而大量数据上报后,并未在本地留存;此外,每一类基础设施都有十几项甚至几十项数据,涉及多部门职能交叉,数据要么重复,要么落空。如何让数据留下来、动起来?

大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

“要实施数字化转型,前提就是要搭建好城市数字底座,提升基础支撑和集约能力。”石刚表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联合创新中心是体制机制的一个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各个部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问题。“我们推行‘一数一源’机制,数据谁生产、谁负责、谁管理、谁更新。”

如今,我市依托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共汇聚数据图层267个,归集数据总量300万余条,建成了以城市数字模型平台为核心,融合编码赋码、“一标三实”、综合核验等多平台互融互通的数字底座平台和多级核验体系,实现了基础底座“共建共享”成效。

农村房屋有了“数字身份证”

“有了‘标准地址’,以后办事可就方便多了。”5月28日,陈贵镇李河村村民周先生在该镇便民服务中心接过首次使用标准地址的《大冶市农村宅基地批准书》《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书》,兴奋不已。

农村房屋标准地址由省、市、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自然湾、门牌号等要素组成。统一标准地址,是“一标三实”(即标准地址和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的关键核心,也是房屋的“数字身份证”。

使用标准地址的不动产权证书

标准地址建设对于服务社会治理、方便群众生活、推进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首批县级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在快速推进“数公基”建设的同时,积极深入探索“数公基”在基层治理中的多领域应用。

为统筹推进“一标三实”共建共享和迭代升级,提升城市标识系统品质,搭建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数字桥梁,我市在陈贵镇启动农村房屋建设统一标准地址生产试点工作。通过推进智慧农房全过程数字化平台与“数公基”平台系统对接,形成了多部门参与的“县乡一体、农户申请、乡镇审批、民政命名、农业农村加工、公安组装、村委(社区)核验”的农村标准地址生产规范,应用到农村农民建房管理中,极大促进了农村基层治理精细化、精准化管理。

大冶影像照片

7月16日,我市智慧农房全过程数字化平台全面上线,全市13个乡镇、315个行政村已全部将宅基地审批管理和农房建设监管业务由线下搬到线上,全市53万栋存量农房全部纳入该平台安全监管。

“农房从申请到受理,再到乡镇部门的联合审批、部门的验收,实现了全程电子化、数字化管理。”石刚表示,目前,“数公基”平台正在逐步接入更多部门的业务系统,推进县乡村三级政务外网全覆盖,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有了这个平台以后,更加利于各部门单位之间的交流协作,比如,借助了公安交通的硬件传感设备以后,我们对于雨水淤积或者导致城市内涝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会变得更加快捷。”

打造数字转型的“大冶样板”

数据是平台运行的血液,建立数据中心,就是要解决数据从“有没有”到“全不全”“准不准”的问题。为此,我市编制了《大冶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编码赋码导则》《大冶市数据分级分类规范》等标准规范5类28套,明确了375类管理对象119个交叉管理对象权责,为全省县域“数公基”建设贡献了“大冶经验”。

全面梳理已建、在建、拟建的125个应用系统,建立应用系统“一本账”,推动住建、城管、农业农村、荆楚投、民政、政数等多单位应用与基础平台对接改造,归集关联数据10万条,为各部门应用系统提供405类120万条数据服务,为推进应用体系化标准化打下坚实基础。

市政数局负责人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峰会上作推介

截至目前,我市“数公基”平台已整合9个部门专网,推动18个部门系统迁移上政务云,实现全市共用“一张网”“一朵云”。45个单位通过平台已发布840个资源服务,数据汇聚总量1.912亿条,为20个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接口数据调用42.57万次。

今年,省委在“新春第一会”上提出了“五个以”的发展思路,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路径和湖北实践。以信息化赋能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要以“数公基”为抓手推动数化大冶建设,赋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是打造支撑城市全面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基础底座,加快培育完整信息化体系,壮大数字经济的肥沃土壤。

接下来,我市将以信息化赋能四化同步发展,实现数据要素与实体经济、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全省县域数字化转型发展提供“大冶样板”。

责编丨白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