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矿发“新枝” 铜山“绿”正浓

©原创   06-13 11:07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柏蔷薇 通讯员 黄绿 李竞璇)“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一千米竖井阡陌纵横。”站在大冶有色金属有限公司铜绿山铜铁矿的塔顶俯瞰,只见整个矿区青山连绵、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和如今的矿山相邻相依,古铜矿遗址是凝固的历史,现代化矿山延续着千年炉火,历史和现代仿佛在这里时空交错、隔空对话。

绿色矿区

三千年前,铜绿山先民在这里发现铜矿宝藏。新中国成立后,铜绿山矿于1965年创立、1970年正式生产,成为一座富产铜、铁、金、银的大型矿山,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铜绿山矿始终秉承保障国家铜战略资源的初心,大力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复绿复垦工作。近年来,该矿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建设绿色矿山,重新焕发老牌矿山的活力。

矿山开发协调发展

从“一矿独大”到资源枯竭,近年来,我市经历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的全方位转变,由过去粗放型开采转变为如今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其中关键是对地质环境的治理。

1972年,铜绿山矿在露天剥离作业时发现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该遗址是一处以采矿遗址和冶炼遗址为核心的古代矿冶遗址,采掘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它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部分地质环境遭到破坏。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周边地质环境进行治理、保护古遗址,成为社会各界共同的心声。

1991年8月,国务院以国函[1991]49号文《国务院关于湖北省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方案的批复》批复:“原则同意专家论证会评审通过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原地保护与合理采矿方案’。”

矿区环境

为保护古铜矿遗址,铜绿山矿历经四期建设,从最初的露天开采,到“保护优先、开发并重”的露天井下联合开采,尔后“露天转地下”关闭露天坑生产全面转入井下开采,其开采方式科学有序地不断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发展。

要防止地面的裂缝和沉陷,首先得把地下采空区填实。建矿以来,铜绿山矿一直采用生产成本最高的充填采矿法,同时和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对回采、充填、爆破工艺进行持续优化。“我们的充填技术不断升级,由建矿初的炉渣充填,到尾砂胶结充填,逐步演变为现在的膏体充填技术。充填体的强度得到了提高,充填区密实度大大增加。”铜绿山矿相关负责人尹东升介绍。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如今,铜绿山矿露天采坑已绿茵如盖,曾经爆破开采后留下的累累伤痕如今都已被郁郁葱茏的一片绿海所疗愈,取而代之的有夹竹桃林的枝繁叶茂和花香的沁人心脾。

古老矿山的绿色蜕变

风景优美的草场

漫步在铜绿山矿,昔日的排土场、尾矿库如今已成为绿草茵茵、风景辽阔的草场,山坡上满眼的野菊花随风浮动,眨眼间,野鸡、野兔突然出现又窜得不见踪影。

在巡坝工驻扎站点,记者见到了正在查看尾砂坝监测数据的两名巡坝工。

“做巡坝工作已经十多年了,眼前的草场和以前对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堆放尾砂环境很差,现在经过绿化后环境好、风景优美。”巡坝工柯卫东感慨道。彼时,原来的尾矿库面临着地质灾害问题。近年来,矿山投入大量资金对排土场和尾矿库进行复垦复绿等生态修复治理,在政府的支持下,履行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社会责任。

面对周边盗采区地质灾害隐患问题,铜绿山矿发挥老牌矿山和国企的社会责任感,每年投入一定资金对周边盗采区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针对老药剂库散发难闻气味等群众反映的问题,铜绿山矿迅速完成药剂库拆除、工艺优化等工作,主动和当地村委会实行“企地共建”,在原址上复绿,为群众打造出一个“休闲景点”。

在生态发展之路上,铜绿山矿逐绿前行。通过拆除厂区老选矿厂房、规划功能分区建设全新矿区,实现矿山生产区、生活区、办公区“应绿尽绿,能美尽美”,矿区绿化率达到95%以上。

撬毛台车助力安全生产

此外,该矿污水处理、除尘设备等环保设施齐全,并安装了扬尘、噪声以及废水在线监测设备,对矿内噪声、大气污染物及废水等进行有效监测。

如今,整个矿区俨然成为了风景区,绿色随处可见。

科技创新让矿山更绿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绿色矿山的底色。在开采方式上,铜绿山矿实施矿山“无废开采”,通过充填工艺优化,生产过程中的废石和生产后的尾砂全部用于井下充填和露天转地下防治水工程,生产过程中的水实现100%循环利用,减少废水排放总量。

工人正在操作U391掘进台车

2022年,铜绿山矿建成膏体充填系统,减少井下环境污染、降低井下排水排泥费用,提高充填体强度,保证空区稳定,同时实现充填系统智能化控制,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作环境。

同时,铜绿山矿投入UD391掘进台车等17台配套智能采掘设备,加大井下无轨设备应用,逐步取代人工撬毛和天井上送等,原先井下7个作业中段减少至3个作业中段,作业工序均实现机械化开采,实现岗位效率提升。

无轨化设备“换挡提速”劲头强势,以前点多面广的“人海战术”生产模式,成为了矿山的回忆。

泵房自动控制系统安装调试

“5年前这里的工人有将近1600人,今年人数减少至1162人,未来2年计划再减300人左右,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不断地减人增效。”尹东升介绍。从机械化换人到自动化减人,矿山生产能效和本质化安全水平得到全面提升。铜绿山矿利用信息通信、5G、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积极开展矿山智能化建设,进一步打造智能、高质的国内一流矿山。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