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尚甜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市教育局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开设各类非遗文化社团,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针一线绣传承
刺绣课堂
5月16日下午,第三节社团课的铃声还没敲响,尹家湖小学的学生们就早早地来到刺绣班,询问老师今天绣啥。
“同学们,现在天气热了,今天老师教你们绣一把团扇,热的时候还可以拿来扇风,怎么样啊?”“太好啦!”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异口同声地回答。
这些学生已经是刺绣班的“老师傅”了,经过上学期半年的摸索,他们已经是熟门熟路了,绣起花来有模有样,俨然一副“绣娘”姿态。
课堂上,同学们选择了各自喜欢的图案,刺绣老师李霞将基础针法及刺绣动作要领讲解清楚,便将刺绣材料包分发给大家,让同学们试着绣了起来。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讲解后,便开始绣线劈丝、穿针引线,在针针穿插中,缕缕丝线交错横生,不一会儿,一个个生动的图案跃然绣布之上。
精美的刺绣作品
一根绣针,一团彩线,一块绣布,绣出了一把团扇,也绣出了大冶刺绣的美好未来。这种寓教于乐的别样课程,很受学生喜欢。
“刺绣课非常有意思,通过自己的双手绣出一副美丽的图案,这让我非常有成就感。”尹家湖小学学生冯雅熙说,通过学习刺绣她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作为大冶人应该把这份非遗文化传承下去。
大冶刺绣是流传在大冶的传统民间刺绣,有着鲜明的汉绣艺术特点。其针法丰富,绣工精巧细腻,图案工整娟秀,色彩清新高雅,是勤劳智慧的大冶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荆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经过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至今。
2023年9月份,尹家湖小学将大冶刺绣引进学校,成立刺绣社团,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谈及当初引入刺绣课的初衷,尹家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钟冬青坦言:“大冶刺绣是祖辈传下来、留下来的手艺和记忆,要让古老优秀的文化‘活’在当下,焕发生机活力,还需更多青少年传承人的关注和参与,延续我们大冶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瑰丽多彩的文明成果。”
一凿一铲见功底
大冶殷祖素有“古建之乡”之称。这里的古建工匠们,凭靠勤劳的双手,秉承祖传的工艺,一凿一铲、一刀一笔用砖瓦、檐椽、陶土、泥坯、木雕、漆绘,建造出了一批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亭台楼阁、庙堂宫宇等现代古建筑奇观。历经30余年的发展,“殷祖古建”成为带活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成为一张享誉全国的大冶名片。
为了将这张大冶名片打得更响,让古建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滨湖学校美术组经过探访殷祖徐太村、殷祖古建学校等多个本土古建筑文化场所,结合小学生学情和认知特点,开设殷祖古建文化进校园艺术社团。
不仅如此,该校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课程按照古建筑的色彩美、构件美、形式美、布局美由浅到深的发展顺序分为六大教学板块,这六大教学板块依据自身的特点成立了相对应的雕梁画栋社团、小件大美社团、古韵黏土社团、青瓷陶坊社团、笔尖古蕴社团、小鲁班木工坊社团等6个社团。社团课每周两节,一节一主题。
老师在伞面上示范
5月15日下午,在“小件大美”班的课堂上,美术老师付丽莎正在为学生讲解“藻井”的来历和工艺。“藻井是中国古代殿堂室内顶棚的一种独特做法,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藻井纹、雕刻和彩绘,其外形像个凹进的井,‘井’加上藻文饰样,所以由此得名……”老师一边讲解一边向学生展示“藻井”的画法,学生们根据老师的讲解用画笔在雨伞上画出自己喜欢的“藻井”图案。
木工课
在“小件大美”班级隔壁,小鲁班木工坊的“小木匠”们正在凿自己需要的小木条,他们要做一个简单的房屋搭建,通过正确运用工具,学习怎么样将平面的东西变得立体化。看似简单的一块块小木板,经过学生的一凿一刀逐渐变成一个个立体的小木屋。
滨湖学校学生刘晨曦今年第一次报名这门社团课,经过几节课的学习,她对古建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了。“自从上了这个社团课,我才真正地了解到了古建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来可以用简单的原材料做出那么精美的建筑,这种文化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和发扬。”
据付丽莎介绍,殷祖古建文化社团目前有300人左右,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特别高,通过动手实践,引导青少年准确把握非遗文化的深刻内涵,增进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热爱古建文化的兴趣。
学生们学习做印子粑
非遗进校园,对丰富素质教育内容,提升义务教育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水平,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自强,助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市各校开设的殷祖古建、大冶刺绣、印子粑、孔门拳等10余个非遗社团,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广受学生们的喜爱。
学校是非遗文化传承的沃土,非遗进校园,目的是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里,让学生在丰富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成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周文君表示,“非遗文化进校园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窗口。今后,市教育局将按照‘一校一方案,一校一特色’的思路,引导广大青少年讲好大冶本土文化故事,传承大冶民间非遗文化,让孩子们记住乡愁,热爱大冶。”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