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创新,是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
一组数据,生动展示了大冶科技创新实力。
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4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33家,同比增长35.7%;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量达680家,同比增长22.5%;新增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18家,同比增长350%。融通高科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实现国家级“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5家、省级70家、黄石市级102家。
东贝电机智能生产线
产业政策创新、人才政策创新、金融政策创新……一套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铺开,大冶开足马力,迸发强劲活力,向着新征程踏浪起航。
思路决定出路 系统谋划积蓄发展势能
调整创新促进委员会、启动科技创新专项行动、开展创新型乡镇创建……无论是政策支撑、体制改革,还是氛围造势,大冶在保障科技创新的要素配置上绝对拿得出手、经得起考验。
供应链合作企业签约
从优化体制机制入手,“一把手”亲自抓,市直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具体落实,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联动协作,月度送服务、季度解难题,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务实走深。这样一个高规格创新促进“服务团”的形成,提振了企业走创新发展路子的信心,更坚定了科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谋定而动,在高质量发展战鼓擂响的今天,大冶快马加鞭、走在前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行动为抓手,全地域、多层次推进科技创新。先后出台《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关于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大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行动方案》《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试行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了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构筑了良好的创新生态,有效激活了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
高新区首届产品展销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为精准培育创新主体,大冶以高企后备库为核心,将高企后备库、平台后备库、知识产权后备库与技改项目库、科技招商项目库“五库联通”,精准高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一次性50万元奖励。
找准发力角度 科学施策培育产业崛起动能
奔跑在奋斗的季节里,大冶把干的劲头直接拉“满格”。
走进总投资约10亿元的罗普特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现场,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建成。“园区建成是第一步,围绕着数字产业的发展布局,还将积极引进上下游企业,力争把园区打造成信息化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罗普特科技集团大冶公司总经理舒丽表示。
与罗普特科技产业园一样,同属于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项目,还有边建设边招商的电子信息产业园,由深圳美亚迪光电投资成立的大美科技公司,在这里租用了三座厂房,从事电子元器件、显示器件制造。
“当地一些原材料的供应,以及我们的终端客户,基本上都是驻扎在大冶周边,未来的材料供应物流成本,包括后期的客户维护、合作,都比较便捷。”大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负责人叶华敏说。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深圳美亚迪光电、黄石度边电子、湖北腾触电子组团入驻电子信息产业园。此外,还有2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正在洽谈当中。向“光”而行,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聚链成群、集群成势。
祥邦科技生产现场
发展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奋斗中壮丽铺展。紧扣“当好主力军、建成节点城、奋进五十强”目标,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紧盯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理清发展思路,明晰产业链逻辑点,梳理出光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纺织服装、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临空经济“十大产业链”,以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是区域竞争的制胜关键,如何抓好产业发展?我市以高新区平台建设为主战场,采取资源共享、合作共建等形式,带动乡镇园区平台协同发展;科技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着眼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我市积极对接武汉光谷科创大走廊,依托大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大力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计划;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坚持“双招双引”,推行政策引才、平台聚才和项目揽才。
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充实了战略谋划的骨架,并推动战略谋划在大冶落地落实。
实干拼出实绩 持续用功释放发展内在潜能
发展的动力,来自科创人才的“新”力量。在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高级研发工程师吴大贝正在带领团队,进行钠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发测试。其实,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湖北师范大学教师。“政府协调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学校给予稳定的编制、丰厚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公司提供相应的人才待遇和补贴,给予人才奖励,吸引我们高层次人才到大冶进行科技研发。”而未来3年,吴大贝、李金懋两位紧缺的新材料博士将扎根融通高科,全职从事技术工作,这让企业引才、留才的底气更足了。
融通高科生产现场
一个人,两个身份,这是对人才引进方面的进一步探索。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院士专家企业行”“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博士服务团”等服务基层人才专项,新出台的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引进全日制博士,在本地高校任职的同时,还选派到融通高科等企业进行科研工作,为企业送去“及时雨”。同时,努力完善人才招引配套政策,在交通住宿、幼儿入学、薪资待遇等方面都给予帮助,有效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这有利于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探索建立柔性引才工作机制,依托共建的研发机构,联合多方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科技特派员下沉田间地头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7.3万余人,拥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级以上职称、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人才7000余人。建有省级人才创新创业院士专家团队19个。今年,规上工业企业新招引研发人才365人,同比增长114.7%。近两年,市级财政投入人才发展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222套人才公寓投入使用,全要素、全链条、一站式的大冶湖高新区人才创新创业超市已建成运营。
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创新创造一切,一切皆可创新。
创新发展的大冶用一连串令人振奋的数据,为2023年交上了一份亮丽的答卷。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