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策:热血洒沃土 丹心照汗青

©原创   12-15 10:15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12月9日,红色主题电影《孤军》首映礼在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影国际影城举行。

作为首次将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这段历史搬上大银幕的电影《孤军》为党史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红色教材。

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纪念碑

1935年2月10日,在周恩来的亲自部署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在云南扎西正式成立,纵队共600余人,随后转战兴文等地。1935年7月至12月,连续的转战导致纵队减员严重,徐策、余泽鸿、刘干臣等人壮烈牺牲。纵队在川滇黔一带浴血奋战近两年期间,完成了“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顺利北上减轻了军事压力,为红二、六军团长征创造了有利条件。

影片中描写川南特委书记、川南游击纵队政委徐策的片段很多,形象光辉,精神伟大。

徐策

革命星火 从思想武装开始

徐策,大冶县大箕铺乡人(现大冶市大箕铺镇八流村下徐湾),生于1902年。他从小就喜欢听祖母讲故事,两三遍便能记住;村人唱的歌谣,四五回就能背诵。有时,还模仿大人的语气动作,讲一段故事,村中父老个个喜欢他。1909年,村中私塾教师喜欢他聪明伶俐,免费收他入学。徐策到校后,埋头苦读,将喜爱篇目抄录成册,随身携带,有空就背。五年寒窗,徐策获得了不少知识。徐策15岁时,进入柳林高等小学。校长赵星辉、教育主任马联芳,都是当地名流。赵星辉被列为大(冶)阳(新)三杰之一。他经常和徐策聊天,宣传维新思想,鼓吹西方文明,对徐策影响很大。

1922年,徐策以优等成绩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当时董必武在这里任训育主任兼国文教员。徐策接触到董必武等共产党人,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革命活动。他响应董必武青年“到民间去,向广大群众做宣传工作”的号召,经常和进步同学一起到工厂、郊区、街道,向工人、农民、市民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他还与冯雪涛、曹大骏、曹振亚等同乡校友,在汉口志诚里六号火车司机陈国梁家里组织“旅汉同乡会”,并撰写稿件,协同大冶县在汉读书的陈洪洲、陈瑞等创办《微风》杂志,宣传中华民族的危机,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以及历史等情况,分析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探讨振兴中华的途径。

1925年秋,徐策邀约阳新县在汉读书的20多名同学回原籍,组织“青年励进筹备会”,自任会长。他带领同学们向工商界筹集宣传经费,到各地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军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封建迷信的革命思想,宣传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6年,徐策结束了学生生活,回到大箕铺,在马易先学校任国文教员。此时,北伐军夺取了武昌、汉阳,军阀吴佩孚的主力几乎全部被歼。在北伐军的胜利进军中,湖北农村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9月下旬,在中共大冶特别支部的领导下,大冶、阳新两县的工会、农会、“驱毒会”、青年促进会、妇女放足会等革命群众组织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徐策怀着革命激情,积极参加了共产党员曹大骏领导的“龙山文化促进社”,致力编印刊物,宣传革命道理。

1926年底,中共徐州独立支部书记曹壮父(大冶人)调回湖北区委工作。徐策经常与曹壮父接触。曹壮父看到徐策革命意志坚定,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才能,便与曹大骏一起,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徐策投身革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革命事业。

先烈之血 浇灌革命之花

1926年底至1927年春,徐策与曹大骏、曹玉阶等共产党人走遍大(冶)阳(新)边境的大箕铺、曹家湾、白沙铺、马叫等地区,组建各级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8年5月,徐策任中共阳新县委执行委员,负责宣传工作,8月,徐策调任中共大冶县委书记,县委机关设在离大冶城60余华里的南山头上的金公祠。他首先从恢复、发展党的组织着手,在十个区恢复了11个中共支部,经过四个月的工作,发展到31个支部。到1930年春,党员已发展到3600人。同时积极建立革命武装,全县陆续打开了地主豪绅的粮仓数十处。一场夺粮斗争由大冶开始,很快波及鄂东南各县。

1929年2月,管辖鄂赣边的大冶、阳新、通山、鄂城、蕲春、蕲水、黄梅、广济、瑞昌、武宁、咸宁等十余个县的中共大冶中心县委成立,徐策任执行委员。

1929年秋,徐策同吴致民、谢振亚等在殷祖南山头会见了李灿、何长工,决定攻打大冶城。12月初,红五纵队和大冶中心县委在曹家晚曹玉阶家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徐策派人掩护中共中央军委联络员刘振山与打入国民党军队的地下党员程子华联系,智取大冶城。12月14日深夜,发动了震惊全国的“大冶兵暴”。

1930年6月16日,红三军团在大冶县刘仁八村成立,彭德怀任总指挥,辖红五军、红八军。红八军辖三个纵队,徐策任第三纵队政委。此后,徐策跟随彭德怀带兵打仗,第三次攻下大冶城。

随后,红三军团对五、八军进行混编,将纵队改为师,徐策任第三师八团政委。8月23日,红一、三军团在湖南省浏阳县永和市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此,徐策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领导下,随红三军团转战湘赣。

1932年1月,红三军团奉命攻打赣州城,徐策率八团为先锋,在战斗中,左臂负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战后受到上级嘉奖,任红一师政委。

第四次反“围剿”中,徐策被任命为由兴国模范师改编而成的六师政委。1934年l0月中旬,他与六师师长曹德清奉令率部到富社地区集结,于17日乘大雾弥漫,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

12月初,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湘江,徐策所在的六师和红三军团全体将士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奋战。

红军突破了敌人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继续西进,六师随主力进入黔境,占领黎平。1935年1月上旬至中旬,他们按中央军委的指示,从桃子台处抢渡乌江,进驻遵义以南地区,沿乌江北岸执行警戒,保卫了遵义会议的安全召开。

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徐策是大冶妇孺皆知的著名烈士,是鄂东南早期革命运动的著名领导人、川滇黔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奠基者和创始人,也是长征时期的著名红军将领。

在组建川南游击纵队前,徐策是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他跌宕起伏、短暂璀璨的人生,是那个年代千千万革命先烈的缩影,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昭通市威信县时,党中央、中革军委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创造新苏区根据地,从红军总部机关和野战部队抽调骨干组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三军团六师政委徐策被任命为川南特委首任书记。为完成党中央、中革军委交给的艰巨任务,特委加强了纵队和地方党组织的建设,建立了基层苏维埃人民政权,游击区扩大到川滇黔三省的30个县。“川南游击纵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队伍,是为工人、农民打天下的革命武装。我们要在川滇黔边扎下根来,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解放受苦受难的兄弟姐妹。”这是徐策在纵队成立大会上的誓言。

当年的中央《红星报》报道,川滇黔游击纵队接连打了两个胜仗,半个月内扩大了三倍,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二渡、三渡、四渡赤水。

徐策领导的这支孤军每天生活在危机四伏、数倍于我的敌军围追堵截之中。但孤军将士们从未退缩,一往无前与敌人周旋、阻击、恶战,直至指挥员、指战员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到1947年,整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

在88年后的今天,这段历史被改编成电影《孤军》,再度出现在当代人的视线中。这是一支孤军的坚守、一段悲壮的历史、一部英雄的史诗,影片以直叙与闪回,以历史事实为依据,非常真实地展现出当时背景下红军战士向死而生的生存状态和方式,将川南游击纵队组建、壮大、缩小、浴血牺牲,刻画得细致入微,从视觉上直击人们心灵。

责编丨璩  靓  余春妮(实习)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