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层林尽染秋意浓,千年铜都美如画。
10月27日,全省荒山绿化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会议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总结了我市在荒山绿化方面取得的成效,同时吹响了全省新一轮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的号角。
种苗先行 科学育苗
“年年造林年年荒,年年造林老地方。”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昌友直言不讳,造林看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关键在种苗。
成效初显
近年来,我市为满足国土绿化质量提升需求,遵循“就近供苗”的工作原则,按照“全部容器育苗确保成活、主要乡土用材良种确保成材、兼顾经济用材与森林碳汇确保成效”的建设方针,将“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的理念落实在种苗生产全过程中,共规范建设六大苗木保障基地,总面积802亩,培育苗木1450万余株。
种苗孕育
当天上午8点半,在刘仁八镇东山村荒山绿化种苗示范基地,一株株种苗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绿色的希望。据了解,该基地总规划面积175亩,培育苗木315万株。今年7月,在省林业局、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目前已建成35亩,分有芽苗播种区、苗木移植区、大苗培育区,并配齐基础设施。
在现场,观摩团边参观边讨论,其中“就近育苗”成为热点。过去,种苗经过长途运输后进行种植,成活率低。对此,我市经过多年的探索,充分利用刘仁八镇东山村的闲置资源打造育苗基地,同时筛选出适合我市南部山区的优良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主要有楠木、苦槠、青冈栎等11个树种,培育苗木均为大规格容器苗,通过树苗先培育后上山种植,使成活率达90%以上,并定向供应周边乡镇用于荒山造林。
因地制宜 精准施策
殷祖镇畈段村原先由于荒山土壤贫瘠,灌木、杂草丛生,山火频频发生,成为我市荒山绿化的“硬骨头”。
在尹家岱后背山,一株株树苗直挺挺地立在裸露的山体上。“在石头缝上种树,难上加难。”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相关负责人张栋说,前期经过现场勘察,发现山体立地条件较差,但仍有一定的土层,适宜部分乔木树种的生长,所以采用灌木林改造模式。
观察种子长势
一方面选用适宜在石灰岩地区生长、耐瘠薄、耐干旱且萌芽更新能力较强的乡土树种,如枫香、女贞、柏木、麻栎、刺槐,采用全面清理、穴状整地的作业方式,带状混交,带状或块状栽植。另一方面选用大苗上山,密集栽植,如枫香地径2-3公分,苗高1米8以上,每亩111株,压缩芭茅的生长空间,同时,采用防草保湿土工布,抑制芭茅生长。
与此同时,从山下设计了一条环村防火通道,在山顶设计了消防水箱,并新修3条竖向作业便道连接山脊与山下,从而阻隔火势蔓延,降低山火隐患,为荒山绿化提供安全保障。
观摩团成员纷纷拿起手机拍摄,观察树苗间距和长势,讨论改造成本等。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区林业局国土绿化科科长薛月辉赞不绝口,“大冶国土绿化真是下了大功夫,走在前列,因地制宜选择乡土树种、彩色树种,对恩施彩色森林建设有所启发,同时也深刻学习了大冶灌木林造林的理念和做法。”
拍照借鉴
创新机制 提质增效
观摩团从殷祖镇出发到灵乡镇毛铺村,再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一路前行,最终抵达毛百市大山深处的闵家沟万亩芭茅山造林示范基地。
芭茅山是荒山绿化中的重中之重。只因芭茅滋生制约幼苗生长,而且小火不断、大火常发,是森林火灾的重要源头。过去,我市南部山区芭茅广为分布,面积10万余亩。
专业人做专业事。2003年至2012年,在省林业局和省林科院的大力支持下,灵乡镇和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展合作,培育毛竹苗及泡桐、枫香等苗木,大力推进闵家沟万亩芭茅山造林工作,实现“竹进茅退”,科学解决了芭茅山造林灭荒难题。
现场观摩
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丛文介绍,如今,闵家沟万亩芭茅山的主人从省林科院变为大冶市远方的家生态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明凯丰。近年来,明凯丰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实施创新造林机制,引入社会资本,将科研成果、集体智慧用于生产实践,实施森林康养、林业产业等的开发,逐步走上了“以林养林”的新路子。
眼下,闵家沟芭茅山,从原来的荒山变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不仅助力乡村振兴,还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的造林示范基地。十堰市林业局生态修复科科长袁晓秋说,“这次现场会收获颇丰,特别是科学植树、机制创新等方面,值得学习借鉴。”
在观摩中扩宽视野,在交流中启发思路,在实践中探寻路径。
在新一轮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中,我市将再接再厉,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夯实美丽大冶建设的生态基础。
责编丨璩 靓 余春妮(实习)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吴海燕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