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铜都逐绿行 描绘生态新画卷——大冶市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纪实  

©原创   10-27 10:23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王悠)滚滚江水,奔流不息;千年铜都,逐绿而行。

大冶,是一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文化之城;是一座蓄势崛起、动能澎湃的产业之城;是一座崇德向善、和谐幸福的文明之城;更是一座的绿意盎然、风景如画的生态之城。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以争创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深化“林长制”为抓手,把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具有大冶特色的生态转型、绿色发展之路。

大冶全景

因势而谋 高位推动

大冶,因矿而兴,由于长期大规模、高强度的采矿、冶炼,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日益恶化。2008年,大冶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转型,迫在眉睫;发展,势头强劲。

大冶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切实增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在湖北率先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行列,“百强”排名由之初的97位进位到现在的57位,并荣获中国宜居宜业城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完成了工矿型城市向生态型城市的华丽转身。目前正在全面冲刺国家森林城市。

大王山林区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永无止境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2023年9月20日,湖北省绿化委员会印发《湖北省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并制定了任务分解表和行动指南,要求从荒山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水岸绿化、通道绿化、乡村绿化等方面为抓手,加快补齐国土绿化短板,不断提升国土绿化,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夯实美丽湖北建设的生态基础。

重任在肩,惟其笃行。在省林业局的关心和指导下,大冶坚持把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加足马力,全面推进。

举一纲而万目张。大冶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高标准编制《湖北省大冶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8—2027)》,提出“一核一环、三屏三带、多网多点”的总体布局,为国土绿化质量提升指明了方向、扩展了路径、注入了动力。

“推行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大冶印发了《大冶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林长制组织体系,共设立市级林长16名、镇级林长141名、村级林长1254名,逐步构建了“林有人管、事有人做、责有人担”的市、镇、村三级责任体系,同时探索建立“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护林员”等协作机制。

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在大山深处,总会看到一些熟悉的身影。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市长孙辄及市“四大家”领导常态化开展林长巡林工作,对巡林发现问题“把脉问诊”,建立问题台账,实行限期整改。今年以来,各级林长巡林常态化开展,全市市镇两级林长共开展巡林1995次,其中市级林长巡林51次,镇级林长共巡林1944次,村级林长基本坚持每天巡林,目前累计发现问题630个,已落实整改606个。

2022年,大冶成立湖北鄂东南两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湖北省林科院林下经济大冶研究中心,充分依托大冶的生态资源禀赋,争取省级政策、技术、项目扶持,在两山转化、产学研用等方面深入探索实践。

自去年以来,大冶系统分析研判,因地制宜,谋划发展国家储备林、鄂东南幕阜山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开山塘口治理等64个国土绿化项目,计划总投资额82亿元,为全市国土绿化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支撑。

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业经营机制、政策引导社会资本……通过一揽子创新举措,形成“政府出资、市场运作、社会投入、群众参与”的方式,扩宽林业产业投入渠道。2023年,全市统筹国土绿化项目专项资金1.48亿元,撬动社会资本造林2.6亿元,用于国土绿化和林业产业发展,有效推动了国土绿化进程。

顺势而为 量质并举

从卫星地图上俯瞰大冶版图,绿色成为主打色。

近年来,大冶全面吹响国土绿化总体攻坚战的号角,并提前超额完成新一轮“绿满铜都”行动目标任务,有效拓展城乡绿化空间,生态承载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10月9日,在全省荒山绿化和森林防火工作部署视频会上,大冶作经验交流发言,将加速推进荒山造林、国土绿化,让铜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全面做好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营林抚育各项工作,充分利用乡镇周边荒地、边角地开展造林绿化,通过镇村“点”上添绿、通道“线”上增绿、荒山“面”上扩绿等方式,加快构建结构调整、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

上冯后垅山开山塘口治理

——荒山固绿。结合丘陵地带特点,对石头山、芭茅山等难造林地精准施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培育模式,“造、管、护”全链条保障机制,提高造林成活率。正在实施的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总投资45.36亿,计划营造林39.46万亩,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全面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

——通道绘绿。今年2月,大冶快速响应省委要求,计划三年投入2.43亿元,对高速、铁路和国省道两侧6.92万亩山体,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其中规模成片造林3145亩,森林抚育1.97万亩,林相景观提升4.64万亩。加强常绿树种、落叶树种与彩叶树种的合理配比,进一步提高森林质量,体现季象变化,打造生态林、景观林、经济林。

——城区扩绿。建设各类公园、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增加城区绿地面积,提升总体绿量。新建三里七湖湿地公园、海雅湿地公园,扩建尹家湖公园、青龙山公园、碧桂园湿地公园,大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5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7平方米。

——镇村添绿。规划增绿、拆危还绿,新建、改建镇区公园、小型游园和中心广场,全市11个乡镇(场)建有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19处;实施“万树村”行动,每个行政村三年新栽乔木不少于1万株,实行以奖代补,把“要群众种树”变为“群众自发种树”,不断提升村庄林木覆盖率,美化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全市10个乡镇成功创建湖北省森林城镇,2个行政村成为国家森林乡村,8个行政村成为湖北省森林乡村,1个行政村成为湖北省森林乡村示范村。

2022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营造林10.13万亩,森林面积净增1.15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56万立方米,林木覆盖率达到42.18%。

蓄势而变 精准发力

大冶,被称作“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是全国六大铜矿基地之一、十大铁矿之一,硅灰石储量世界第一。

靠矿吃矿。鼎盛时期,大冶境内有矿山500多家,采矿大军10万人,而每9个大冶人中,就有1人从事采矿业。

正因如此,一笔笔触目惊心的生态旧账摆在眼前,大量的开山塘口、工矿废弃地亟待修复。

2012年,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大冶成为湖北省唯一的复垦试点地区。

栽好的树苗迎风挺立

金山店镇曾是大冶“四大工矿镇”之一,柯家山工矿废弃地是第一批矿山废弃地复垦再利用试点。2014年,金山店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湖北良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金桥良品生态园,种植20万株景观花木、5000亩果树,种植大棚85亩,集农林产品种植、畜禽水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休闲观光、文化展示体验于一体,带动周边村民共计16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

矿山修复看起来不易,做起来更难。

非常之时,当以非常之举。大冶在全省率先启动本级财政投资的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治理,总投入11.96亿元,完成治理项目71个。同时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修复新模式。

“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秋意渐浓,漫步大冶金湖生态园,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一步一景,满目葱茏。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大冶开矿最为密集区域,有矿山2座、冶炼厂8家,污染严重,寸草不生。

2016年,劲牌有限公司捐资10亿元,修复生态伤疤,打造金湖生态园。经过6年的持续修复,150多亩尾矿库披上绿装,园区栽植乔木2万多株,铺设草皮近9万平方米,昔日灰色尾矿库如今变成城市“绿肺”。

在工矿废弃地上建起的金湖生态园

走进大冶尖峰水泥有限公司的金山石灰石矿,一棵棵树苗将山体环绕,好似一条绿丝带,散发出无穷的生机。作为大冶尖峰水泥生产线的配套矿山,该公司坚持“边开采、边复绿、边治理”的原则,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先后投资近4000万元用于坡面整形、坡面清方、客土喷播、植被恢复、防护网等工程,实现了矿山的洁化、绿化、美化。

这是我市建设绿色矿山的一个缩影。2020年,我市编制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把矿山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大力实施矿产资源节约保护,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助推矿业转型升级,成功入选了全国50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截至目前,开山塘口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达2.73万亩,新增林地、草地等绿化面积7337亩,实现从“废弃地”到“生态园”的绿色蝶变。

乘势而上 融合发展

近年来,大冶充分挖掘林地资源优势,实施科技赋能,“湖北省林下经济模式研究与示范”“药用石斛资源收集评价及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等成果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真正让“资源”变“资产”。

目前,大冶已建成林茶产业基地28个、红砾土猕猴桃产业基地2个、蓝莓采摘基地1个、森林康养园9个、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13个、竹制品加工企业1个。涌现出康之堂铁皮石斛、油茶、向阳香李、猛哥猕猴桃、殷祖白茶等特色林业品牌,其中,“康之堂石斛面条”和“殷祖白茶”荣获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康之堂铁皮石斛寸条”斩获中国安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彰显出大冶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彰显出大冶林业产业蓬勃发展的活力。

金湖门楼村黄桃基地

同时,大冶充分结合“双重”工程、油茶扩面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发展林茶、油茶、杉木、林下药材、森林康养、特色经济林等主导林业产业,培育扩大林业产业基地规模和数量。全市从事林菌、林药、林菜、林养、林游等林业产业化的家庭农场178家,林下种养殖面积达到5.62万亩,总产值接近3亿元;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16家。2022年,大冶林业产业总值81亿元,同比增长12.2%,林下经济成效明显。

此外,大冶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技术合作完成了《大冶市森林资源碳汇能力评估报告》《大冶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报告》,为下一步全市构建和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大冶积极做好“林业+文旅”文章,逐步从“生态保护”向“开发利用”转变。

古树,被誉为“活着的文物”。在金湖上冯村,有100年以上的古树40多棵,最老的香樟树龄有500多年,此外一棵千年以上的枸骨树,被植物界誉为“中华枸骨王”。

为盘活生态旅游资源,大冶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九古奇村”风景旅游区。现如今,上冯村已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先后获得中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森林乡村、湖北省森林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下一步,大冶将依托上冯村打造“古树公园”,讲好古树故事。

上冯九古奇村

大冶市不断打造生态旅游品牌,建立保安湖国家级湿地自然公园、龙凤山生态园、上冯九古奇村、雷山省级风景名胜区、鄂王城生态文化园等森林生态旅游景点11处,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充分挖掘本地森林(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湿地)生态旅游,以桃花、樱花、香李、玫瑰花等花果为载体举办乡村园博会,年均接待游客37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

绿水青山的生态之美是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眼下,林水相依、林路相拥、林居相嵌、林城相映的森林城市格局已经形成,生态功能日趋完善,生态效益逐步显现。大冶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全力冲刺千亿县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加快融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

责编丨陈  雪  余春妮(实习)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