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印子粑:传承千年的文化美食

©原创   10-18 10:29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石程曦)印子粑,俗称果城里印子粑,是殷祖、刘仁八、铜山口等山区群众历史上用来供奉土主菩萨的供品,后来演化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具有1000多年的历史。2015年,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黄石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主会上的粑山

一千多年来,印子粑的做法依旧沿用传统工艺,粑印中磕出来的印子粑,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蒸出来的印子粑,晶莹透亮,它既是地域美食,又是文化传承,更多的是遥远的记忆,是乡愁沁人心脾的味道,是红红灶火中蒸腾跳跃的人间烟火气。

弘扬传统文化

“这锅是刚出笼的,你们拿出来晾凉。”“这个打包好,发往北京等地方,要多放些冰袋。”“印粑的时候,要把握力度。”热气扑面、米香四溢,工人忙碌,这是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殷祖镇文霞印子粑食品工艺厂的日常生活。

提及殷祖印子粑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殷祖印子粑”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孙文霞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别小瞧这小小的米粑,可是要经过淘米、晾米、舂粉、筛粉等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据孙文霞介绍,殷祖印子粑以其晶莹透亮、入口黏而不腻、香而软闻名鄂东南,制作的工艺讲究“一白二清三酥”,材料以籼稻米、高粱为主,是纯天然绿色食品,可以煮、煎、烤、蒸多种方式烹饪。

成品

在和孙文霞的沟通中,记者了解到,在一次“土主会”上,她发现村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只知道印子粑,但是却不知道它的由来,她就意识到家乡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流失,当时心里唯一的念头就是一定要把它传承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殷祖的特色。

相传,后唐时期,江西人王文蔚为避战乱,幼年随母逃难至大冶果城里。18岁时,因博学多才被朝廷招为刺史,后屡建奇功,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北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群雄割据,危害一方。为保百姓平安,王率兵奋勇抵抗,激战中身中数矢,卒于果城里。当地人为感恩于他,造寺庙,并将其雕像敬称为土主菩萨,用上乘的大米舂成粉做成仙桃、石榴、鸡、鱼、龙、凤等图案的小粑,以此祭奠这位英雄,祈求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年复一年,用印子粑供奉土主菩萨成为当地一种有着独特意义的传统民俗,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文化生活。

千年技艺飘香

印子粑既是味美的食品,又是技艺精巧的民间工艺品。其制作流程十分考究,以籼稻米为主,掺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

扯剂子

孙文霞告诉记者,做印子粑要提前一天洗米、淘米,然后将洗淘好的米用清水浸泡一天,第二天再将米捣成粉。

经过不断的敲打,才能最终成为合适的米粉,细腻的米粉盛入盆中,加入滚烫的泉水,用余温焖熟,水量的多少是口感的关键所在:水多了就软了,太稀了就不能做,双手用力,粉团在案板上翻腾,每一次揉动都是经验的积累。“我们这里的人都说,米粑做不做得好,就看你揉没揉得好,揉得好,粑就好吃。”孙文霞一边揉面一边介绍道。

按压

揉好的面团,搓成长条,扯成剂子,工人们将剂子按入粑印中,轻按,抹平,然后一手翻转粑印,对着一块木头轻轻一磕,印子粑就掉落在另一只手上,印子粑朝上的一面,刻有精美的图案。

刻印

记者观察到,模具为樟木刻制,每个粑印有1-3个空模,形状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粑印里刻有反向的如马、牛、羊、鸡、龙、犬以及鸟雀、花、草等各种动植物图案,形象各异,栩栩如生,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出来的粑刚刚好。孙文霞说:“石榴表示多子多孙,鸡鸭表示六畜兴旺,还有谷穗麦穗表示丰收,仙桃表示长寿。”

蒸粑

蒸箱上汽,将一盘盘印子粑放入其中,短短几分钟的高温,让米粉与水汽完美结合,取出来,晶莹剔透,弹力十足,咬一口,米香四溢,嚼一嚼,q弹爽口,千年的传承,跃动舌尖。

将“传承”变成“日常”

如今,群众制作印子粑,已不再单纯是为了供奉土主菩萨,它已成为当地村民招待客人、馈赠亲朋好友的土特产。

据了解,孙文霞的太祖母、祖母、婆婆都是做粑的能手,且代代相传,至今有150多年的传承史。2009年,孙文霞从婆婆朱教娣手中,接过印子粑传统技艺的传承接力棒,开始新的传承之路。

品尝印子粑

在长期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孙文霞不断总结经验,在选米、淘米、浸泡、沥水、舂粉、筛粉、打芡、揉粉、印粑、上笼、起锅、晾干、包装等各道工序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和传承之道。2018年,她被命名为黄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子粑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孙文霞的理想远不止于此。2019年,由殷祖印子粑协会与湖北理工学院共建的“湖北理工学院非遗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在殷祖镇文霞印子粑食品工艺厂挂牌成立,这是我市首个非遗行业协会与高等院校共建的研学旅行教育实践基地。近年来,为传承印子粑非遗文化,殷祖印子粑协会在黄石市区、大冶、阳新等地开展印子粑非遗文化进校园讲座、展示活动,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关注。

“每次讲课,学生们都觉得很新奇,当我看到他们专注学习的样子,心里感到很开心。”孙文霞表示,将以基地为起点,进一步完善设施,开发特色课程,满足黄石地区各中、小学生非遗文化研学旅行教育实践需求。

孙文霞说:“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我不仅自己传承下来,我还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程  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