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志愿服务并不是想凸显自己有多伟大,而是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2017年,是陈敦国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第17个年头。
17年来,他满怀激情,投身于防艾工作一线。两年前,他成立了大冶第一个防艾公益组织——大冶市阳光防治艾滋病服务所。
主动请缨 带头走上防艾前线
1977年,陈敦国进入大冶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担任门诊主任。2000年,大冶发现首例艾滋病感染者,而当时,人们对艾滋病的了解还不多,医院在艾滋病治疗方面也刚起步,正准备筹建艾滋病防治所,并物色带头人。
面对这项极具挑战的工作,陈敦国主动请缨:“我一直从事传染病(肺结核)防治工作,又是共产党员,让我来吧。”走上新岗位,陈敦国并没有谈“艾”色变,而且是以一个防病工作者崇高的职业道德,主动去贴近他们,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关心。
作为艾滋病防治所所长,他与同事一同信访维稳、关爱救助、沟通交流……每一项工作都尽职尽责。工作中,他不畏自身名誉,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扮演了很多角色,深入高危人群进行普查。
期间,我市部分艾滋病感染者(血源性感染)因赔偿问题进京上访。陈敦国总是临危不惧,参与化解方案制定,并组织人员接访。每次,他都连夜坐火车,早先抵达,通过组织彻夜的谈判、个别做工作,一次次成功劝返上访人员。几年来,陈敦国凭着过硬的综合素质,总能快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搭建家园 耐心讲解做好宣传
2014年,陈敦国退休了。但他很清楚,帮助和关爱艾滋病患者,给他们搭建起回归社会的平台,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他下决心要给他们建一个“家”,一个能够接纳他们、给他们勇气、让他们依赖的“家”。
2015年10月,陈敦国向民政局申报了大冶第一个防艾公益组织——大冶市阳光防治艾滋病服务所。这个组织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防治艾滋病工作,争取让更多的易感人群“浮出水面”接受检测,同时,最大限度地为他们保护隐私,让他们少受伤害。
虽然固定成员只有五人,但平日里,陈敦国经常组织志愿者向失足妇女等高危人群发放宣传资料,并为她们发放安全套,做好自身防护。可是,一方面,这些高危人员流动性大,另一方面,她们不愿意承认自身的行为,工作做起来非常困难。
为了让宣传工作起到实质效果,陈敦国和志愿者们经常穿梭在各个娱乐场所。慢慢地,一些失足妇女开始主动了解防治艾滋病知识。
“那段日子,我们集中力量,耐心向她们讲解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性,以及使用安全套的必要性。”陈敦国说,对待失足妇女,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谴责她们,要用爱心去关怀她们,只有这样,宣传干预才能收到良效。
用心对待 把患者当朋友
“一些艾滋病感染者的经历可以拍成电视剧。”陈敦国说,有些感染者家庭困难,有些感染者背负沉重的精神压力,还有些患者被家人嫌弃。
在陈敦国的手机里,有很多艾滋病患者的号码。“手机对我来说,除了是通讯工具,更是维系患者健康的生命线。” 陈敦国说,“哪怕退休后,我也没有更换号码,就怕患者找不到我。”
平日里,陈敦国通过语音指导感染者正确用药、护理,同时帮助新发现的感染者摆脱艾滋病的恐惧,用心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帮助。
“看到艾滋病感染者及其家属通过我的帮助重拾生活信心,看到他们把我当作朋友,我就感到快乐。” 陈敦国说,虽然做志愿者花费了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帮助别人让他感到内心充实。
“经常和感染者接触,就不怕被感染吗?”对此,陈敦国表示不会,而他之所以如此自信与放松,源于对艾滋病的了解。“一些感染者害怕病情恶化,怕医院不予治疗,怕家人、社会歧视。其实,普通的社交接触是不会感染的,对待艾滋病患者应多一份关怀与包容。”
本报记者 周曼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