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好主力军 建成节点城 奋进五十强 为湖北先行区建设作出大冶贡献的实施方案

©原创   07-28 09:58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黄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黄石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安排部署,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鄂发〔2023〕5号)《中共黄石市委、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为湖北先行区建设作出黄石贡献的实施方案(黄发〔2023〕6号)》,推进《大冶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落实落地,现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黄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和黄石市委十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实施《规划》为重要载体和抓手,充分发挥大冶历史底蕴、工业基础、科技创新、交通区位等特色优势,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当好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力军,加快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为湖北先行区建设贡献大冶力量。

(二)工作思路

牢牢把握当好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主力军的科学内涵,始终把大冶置于长江经济带、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等国家、省重大区域发展布局,按照黄石市委提出的“体量不能小、增速不能慢、品质不能低、发展不能虚、底线不能破”要求,聚焦“总量黄石第一”和“增速黄石前三”目标,突出建成节点、提升品质和奋进50强“三个重点”,把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把强县工程作为基础性工程,把共同缔造作为工作理念和方法,以“八大行动”为抓手,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1.坚持做大总量。按照“体量不能小”的要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确保主要经济指标总量黄石第一,争取占比达到40%以上,不断夯实经济发展的底盘。

2.坚持争先进位。按照“增速不能慢”的要求,始终保持勇争一流、奋发进取的精气神,拼搏进取、拼抢实干,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黄石前三,各项工作黄石争第一、全省走前列。

3.坚持提升品质。按照“品质不能低”的要求,对标武汉、黄石主城区,持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城市功能品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增强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

4.坚持实实在在。按照“发展不能虚”的要求,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当前和长远、质量和规模、速度和效益等关系,以统筹的方法、系统的思维,实现实实在在的投入、实实在在的增长、实实在在的发展。

5.坚持守牢底线。按照“底线不能破”的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范化解各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决守住安全发展底线,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三)主要目标

力争通过3年左右时间的努力奋斗,实现安全发展基础更加稳固,在对外互联互通、创新赋能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产业转型升级、流域综合治理、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强县工程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力军的地位更加稳固,基本建成重要节点城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

1.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到2026年,全市经济总量突破1200亿元,占黄石总量40%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大冶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持续进位,黄石临空经济区建设成势见效,更多乡镇进入中部百强镇。

2.创新发展实现新提升。创新在县域经济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4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800家,建成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

3.产业能级实现新提升。坚持工业强市,构建以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临空产业为核心的六大现代产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力争在2026年突破2000亿元,占黄石4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率突破50%,加快建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4.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形成中心城区为主、黄石临空经济区为辅的“一主一副”空间发展格局,打造建成区面积6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过40万人的“双160”黄石-大冶都市区,力争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建成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样板。

5.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至1.8,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

6.安全水平实现新提升。牢牢守住流域安全底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万吨以上,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3.04万吨标准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江河安澜、协调有序、美丽宜居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

二、加快融圈入群一体

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

(一)打造花湖机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节点。积极对接武汉干线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加快推进“七纵六横一联”公路干线网络建设,建成武阳高速(大冶段),推进武汉新城至黄石新港大冶段快速化改造、花湖机场高速二期、G106改线工程、S349一级公路等项目建设,实现所有乡镇通高速。积极争取大冶北站建成高铁综合枢纽站,加快推动武黄城际铁路公交化运行,争取开通大冶至花湖机场公交。织密市域公路交通网络,打通城乡瓶颈路、断头路,加快推进高新区至陈贵快速通道、S257保安至毛铺段等工程项目,实施重点乡村“双车道”和“强支线”工程,持续建设“四好农村路”,有序推进公交进镇,构建内外畅通的立体交通网。〔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资规局、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供销社、光谷东国投集团、临空建投公司,各乡镇(街道)〕

(二)打造武汉都市圈供应链物流节点。融入武汉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对接花湖机场和黄石新港,完善供应链物流设施布局,规划建设黄石临空经济区冷链仓储中心,加快海虹物流园三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公铁、公空、铁水联运,积极拓展航空物流、铁水联运通道。增强供应链平台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全省统一建设的多式联运物流平台,建立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供应链平台,提升物流体系保障能力。持续推进“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采集配体系建设。优化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全域覆盖的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积极发展有色金属、废旧金属、矿产品等大宗商品贸易物流。〔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供销社、光谷东国投集团、荆楚投资公司、高新投公司、临空建投公司,各乡镇(场)、街道〕

(三)打造武汉都市圈鄂东商贸消费中心。加快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做优中央商场等核心商圈,建设吾悦广场等新兴商圈,盘活江浙商贸城、东港等传统商圈,力争建成3条有影响、有特色的商业街区。加快补齐乡镇商贸中心、农贸市场等设施短板,升级农村传统商业网点。紧盯消费升级需求,推动首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夜经济、直播带货、免税经济、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特色美食品牌,打造多元消费场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抢抓黄石获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基地机遇,探索对外经贸合作新模式,培育融通高科、祥邦新能源等重点外贸企业,提升外贸竞争力。加快发展大宗商品、建材家居、白酒交易等各类市场。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四化同步发展、织密交通网络等谋划实施一批打基础、强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以供给端拉动需求端。〔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财政局、荆楚投资公司,相关乡镇(街道)〕

(四)打造光谷科创大走廊东部传动轴。融入光谷科创大走廊,积极对接武汉新城,高标准规划建设光谷东科创岛,支持大冶湖高新区建设全国一流园区。依托武汉人才和产业集聚优势,高标准建设大冶(武汉)离岸科创中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的“桥头堡”。巩固国家创新型县(市)成果,全域推进创新型乡镇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企培育计划和科小倍增计划,支持企业自建或联合共建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面向中小企业开放研发平台、中试平台、双创平台等创新创业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推进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建设用地指标统筹调剂机制,优先保障重点企业、科技创新等建设项目用地。支持大冶湖高新区开展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推进青年发展型县域建设,深入实施“新大冶人”“铜都英才”等计划,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培育引进一批各领域紧缺人才。坚持产教融合,大力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牵头单位: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科协、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国资办)、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市资规局、市税务局、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光谷东国投集团、高新投公司,各乡镇(场)、街道〕

(五)打造武汉都市圈对外开放新高地。推进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全国一流、全省前五的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深化“首席服务员制”等重点改革,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大服务企业力度,全方位落实上级纾困惠企政策,加大对经营困难企业的帮扶。深化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改革,推进财税、投融资、农业农村、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改革。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便利化金融服务,加大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扶持力度。支持本地企业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有序推进民营企业混改,推动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实施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驻冶国企、央企加快发展。坚持“高”“新”定位,支持大冶湖高新区持续争先进位,推动大冶湖高新区提档升级,打造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城西北产城融合示范区、攀宇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园区邻里中心建设,打造全省产城融合示范区。以大冶城市副中心的标准,加快黄石临空经济区开发建设,推动功能、形态、面貌由“镇区”向“城区”转变,重点打造高端制造、智能物流、生命健康、临空农业集聚区。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支持各乡镇(场)、街道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大力实施“冶商回归”工程。〔牵头单位:市纪委监委、市委改革办、市政数局;责任单位:市法院、市财政局(国资办)、市发改局、市经信局、市资规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工商联、市税务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临空建投公司,各乡镇(场)、街道〕

三、推进流域综合治理

以四化同步发展奋进全国五十强

(一)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科学划定47个五级流域治理单元,系统推进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协同治理。建立安全底线管控动态巡查制度,严格落实底线管控“一票否决制”。谋划建设“大冶安澜”现代水网,系统推进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的大冶湖、保安湖、高桥河等中小流域治理,实施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快完善重点河流、水库、涵闸、泵站等防洪排涝体系建设。实施“六湖连通”等重点水利工程,促进全市水文循环。加强河湖生态功能保护,持续推进“三湖同治”等重点工程,守住水安全底线。深入推进湖泊入湖排污口溯源整治,推进“幸福河湖共同缔造行动”。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防治黑臭水体。持续推进流域联防联治,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守住水环境安全底线。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守耕地红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加快推进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住宅类专项整治试点。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绿电绿氢制储加用一体化氢能矿场、金上-湖北特高压等项目建设。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森林生态修复与国土绿化建设工程,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建设绿色、智慧矿山。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林长制,积极推进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加强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谋划推进小流域内水网、田网、路网、林网、线网“五网”建设,系统治理“河、湖、库、塘、渠”。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牵头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局、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大冶市分局;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资规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经信局、市供电公司、市水务集团,各乡镇(场)、街道〕

(二)全力打造六大优势产业。坚持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整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等领域,打造500亿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能源电池材料、高端铝合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钢材料等,打造6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健康养生、生物医药、医疗器械等,打造300亿级生命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效节能换热器、压力容器和电机、中高端数控机床等,打造300亿级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主动对接武汉“光芯屏端网”,重点发展光电子器件及材料、新型显示、信息通信等光电子核心产业,打造200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抢抓花湖机场机遇,培育发展临空制造业,集聚发展临空农业,打造200亿级临空产业集群。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链,加快补链延链升链优链,持续加力打造现代产业集群。〔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招商服务中心、市科技局、市委人才办、市金融发展促进中心,相关乡镇(街道)〕

(三)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行动,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支持华鑫实业等钢铁、建材、铝型材等传统产业技改升级。加快制造业品牌建设,健全完善中小微企业支撑体系,重点引进培育一批重点行业“领军企业”、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推进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以劲牌公司、迪峰公司为龙头的质量标杆企业,争创“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工作成效突出地方”。深入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数据上云”智能化改造行动,积极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每年打造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企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牵头单位: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局、市科技局,相关乡镇(街道)〕

(四)推进信息化发展应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关键数字技术,推动5G网络向重点行业、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推进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城市智能体建设,建设全市大数据中心,实现公共数据共享融通。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培育一批上云标杆企业。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水平,推行公共服务“一网同享”,促进学校、医院、图书馆、博物馆等资源数字化。建设大冶智慧社区平台、智慧城管平台,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加大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力度,以“互联网+”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以数字乡村提速农业现代化。〔牵头单位:市政数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发改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乡镇(街道)〕

(五)加快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工程,积极培育壮大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高端化发展;推进商贸服务、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社会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民政局,相关乡镇(街道)〕

(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支持钢铁、铸造、水泥等行业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支持大冶湖高新区建设双碳产业示范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坚持以亩产论英雄,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开展全域无白色垃圾创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牵头单位:市发改局、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大冶市分局;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市教育局、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招商服务中心,各乡镇(场)、街道〕

四、实施强县工程

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市

(一)推进以市区为龙头的城镇化。强化市区规划、建设、治理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市区建设品质。大力推进产城融合,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控制密度、高度、强度,因地制宜建设适合大冶城市特点的基础设施。提升市区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以市区为载体聚集人口促进消费试点,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构建“市区-重点乡镇-特色小镇-中心村”的新型城镇体系,加强陈贵镇、灵乡镇、保安镇、金牛镇等重点镇建设,推动金山店镇、茗山乡、殷祖镇、刘仁八镇、大箕铺镇等特色镇向“小而美、小而精”方向发展,加快城乡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资规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局、相关乡镇(街道)〕

(二)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支持各乡镇、村因地制宜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等五大农业产业链扩规模、延链条、提品质、创品牌。巩固提升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每年引进培育3~5家加工型龙头企业,支持建设1~2个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快数字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工智能化、销售电商化,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建设,大力培养市场经纪人和经销组织,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创新联农带农机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机制,带动农民分享更多收益。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建设一批农业观光园和休闲主题村。鼓励扶持殷祖古建、保安石雕等传承创新发展。〔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文旅局、市住建局,相关乡镇(街道)〕

(三)构建统筹市区、乡镇、村庄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快资源、平台、服务下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优化城乡教育布局调整,组建更多教联体,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高中教育特色化发展。深入实施健康大冶行动,加快推进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为龙头的医共体建设,推进资源、人才、技术下沉,推行分级诊疗,建立远程会诊,深化医保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组建“养联体”,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居家便利、智慧点单”的养老服务模式。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大冶湖文化综合体建设,提升文艺下乡、文化惠民服务水平。抓好强县工程劳务品牌、紧密型医共体两项省级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市教育局、市卫健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各乡镇(场)、街道〕

(四)构建政府、社会、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进一步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强化市、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完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探索“综合治理+矛盾调处+法律服务+应急管理”四位一体模式,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治访,争创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市。〔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责任单位:市信访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各乡镇(场)、街道〕

(五)建设美好城乡人居环境。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推进农村“千湾整治、百湾示范”和城市“社区整治、小区示范”。完善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整治、管护和监督机制,统筹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加强农村水电路气网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农房试点建设,提高农房设计建造水平。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试点。推进城市小区人居环境分类整治、优化小区基本公共服务、深化小区文明实践活动、推进小区共建共治共享。〔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住建局;责任单位:市城市文明创建中心、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大冶市分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局、市交通运输局、光谷东国投集团、市水务集团、市供电公司,各乡镇(场)、街道〕

五、提升城市品质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样板

(一)打造宜居宜业黄石-大冶都市区。主动融入黄石市域一体化,打造黄石-大冶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160万的“双160”组团。坚持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生态同治、民生同保。加快对接大冶湖核心区,推进黄石中心城区与大冶中心城区在会展中心、奥体中心、科技城等设施方面互惠共享,推动铁路、高速、快速路、电力等设施廊道共建,推动有轨电车经奥体大道延伸至大冶北站。以大冶北站改扩建为契机,加快推进周边片区开发,促进尹家湖片区与大冶湖核心区共同打造站前商务功能区。〔牵头单位:市发改局;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资规局、市科技局、黄石市生态环境局大冶市分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供电公司,相关乡镇(街道)〕

(二)加快城市新区建设。推动尹家湖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集聚发展,加快主次干道、新型设施和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大冶商务功能区。加快湖滨路跨湖大桥建设,高标准建设熊家洲片区,打造大冶生态居住区。推动大冶大道沿线整治,加快东风路西延项目建设,提档升级三里七湖片区基础设施,打造大冶文旅休闲区。〔牵头单位:东风路街道、东岳路街道、罗家桥街道、金湖街道、大箕铺镇〕

(三)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学习借鉴“当阳模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老旧小区(城中村)更新改造,加快补齐停车场、充电桩、公园绿地、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等基础设施短板。保护传承大冶市区历史文化和风貌,加快推进墈头老街改造更新工作,增强城市空间协调性、风貌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推动完整社区建设,实施碧桂园社区、馨园社区、荟萃社区等一批完整居住社区试点,打造“15分钟生活圈”。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抓手,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高城市应急响应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加快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牵头单位:市住建局、市资规局;责任单位:东风路街道、东岳路街道、罗家桥街道、金湖街道〕

(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讲好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故事、青铜文化和鄂文化故事。加快铜绿山古铜矿遗址4A景区创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坚持全域旅游,全面推动小雷山、龙凤山、上冯九古奇村、沼山“古村桃乡”、鄂王城生态文化园、董家口(太婆尖)等景区提档升级,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荆楚文旅名县。全力推进冰雪运动项目,打造北冰南展示范区。推出生态旅游、休闲观光、青铜文化、红色文化、工业遗址5条“畅玩大冶”精品特色线路,打造武汉都市圈生态宜居后花园。〔牵头单位:市文旅局;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管委会、相关乡镇(街道)〕

六、以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

打造“大美大冶”

(一)深入开展共同缔造。坚持党建引领,健全基层治理单元,城市以社区为基本单位,农村以居住相邻的自然湾为基本单元,加强网格化治理,打造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完整社区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动党的领导和政府服务“纵向到底”,健全农村四级组织体系和城区五级组织体系架构,探索党建引领湾组(小区)治理新模式,推进党的基层组织有形有效覆盖。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横向到边”,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种经济社会服务组织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各负其责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引导群众参与微改造、微服务、微治理,提升基层自治质效。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发动群众参与决策,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紧扣群众需求推动政府服务、平台、资源下沉,加强信息化支撑,提升社区便民服务能力和效率。持续推进“8+1”体制机制创新。〔牵头单位:市委主题教育办;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委政法委、市民政局、市政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各乡镇(场)、街道〕

(二)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劳务品牌建设,突出农民工、脱贫人口、大学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展就业帮扶,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创业政策支持,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继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劳动技能。巩固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成果,积极推进“无欠薪”城市创建,开展劳动保障权益维护专项行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参保精准扩面计划,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牵头单位: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财政局,各乡镇(场)、街道〕

(三)兜实兜牢民生底线。建好用好农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和退役军人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和老年人床位试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强防返贫动态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加强实际困难人群的帮扶,千方百计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感。做好社会救助、医疗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工作,全面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聚焦“一老一小”,加快幸福食堂建设,完善托幼服务体系,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措施。〔牵头单位:市乡村振兴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住建局、市卫健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残联、市妇联、团市委,各乡镇(场)、街道〕

(四)建设高水平平安大冶。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防范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全面实施意识形态“52115”工作机制,抓好阵地管理和舆情管控。常态化开展经济运行调度,强化政府债务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持续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治销号,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事故发生。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高效防灾减灾救灾。深化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改革。〔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委网信办、市委国安办、市信访局、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政数局,各乡镇(场)、街道〕

七、保障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全市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牢记“国之大者”。要把当好主力军、建成节点城、奋进五十强作为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站位、凝聚共识、团结奋斗。

(二)突出项目支撑。坚持项目化、责任化、清单化、节点化落实实施方案精神。各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围绕本实施方案提出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谋划建立重点项目库。将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贯穿到融圈入群一体、流域综合治理、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强县工程、推进“八大行动”等各项工作当中,广泛发动全市干部群众规划共谋、项目共建、建设共管、成效共评、效果共享。组织实施一批引领性、基础性重大项目,强化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以高质量项目引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

(三)强化要素保障。围绕本方案细化各项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出台财政、金融、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措施,强化政策协同,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根据形势变化和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推动各类要素向重点产业和优质项目倾斜。加强对上沟通,争取上级政策、项目、资金和试点支持。

(四)激励担当作为。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凭实干用干部”,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发扬“匠心图强、劲无止境”的大冶精神和拼抢实干的工作作风,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建立“能上能下、容错纠错、鼓励激励”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及时表彰记功嘉奖,完善尽职免责、澄清正名等机制,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五)加强考核运用。市委、市政府定期听取最新进展情况汇报,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定期开展督办检查。市委考核办将当好主力军、建成节点城、奋进五十强工作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落实“月亮牌、季考核、年考评”工作机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旗帜鲜明奖优罚劣。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