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通讯员 刘元金 刘泽乾 余熤 记者 张蕾)大江东流,奔腾不息;时代大潮,浩荡前行。
2018年,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高新区,正式成为国家队一员,被赋予改革、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开启了我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高新区全景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上,高新区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目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的时代气魄和“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乘长风破万里浪,奋力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全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奏响了一曲大抓改革、大抓创新、大抓发展的时代交响曲,书写了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生动答卷。
2022年,高新区核心区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64.2亿元,同比增长26.3%;研发投入从2018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15.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1%,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创新主体不断壮大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是企业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是科技型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决胜未来的关键。
劲牌公司
高新区作为黄石经济发展的“四大主战场”之一,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肩负着助推我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黄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使命。近年来,高新区始终高擎科技创新旗帜,围绕科技创新工作总体部署,不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精准培育力度,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人才链,提升价值链,补齐短板、优化产业结构,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效稳步提升,科创强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按照新“科技18条”,高新区加快科创布局,积极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三年“扫零”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十大创新平台”建设,并借力国家级孵化器、国家火炬有色金属材料特色产业等多个国家级基地优势,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力推动一批关键原创技术在生命健康、新材料等产业领域中的应用,一批创新企业、人才团队、科技载体平台从这里汲取创新养分再出发。
迪峰公司
从传统产业“发新枝”,到新兴产业“结硕果”,高新区以科技创新驱动实现变量突破,为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如今,高新区聚集了劲牌公司、普罗格智芯科技、融通高科、瑞晟生物、迪峰公司、立中车轮、山力板带等一大批行业翘楚和“隐形冠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方兴未艾……2022年,高新区核心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9家,累计达到158家,年均增速超30%;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63家,同比增长38.4%;省级“瞪羚”企业达到10家,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达48家,其中,国家级4家。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2022年,高新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34亿元,同比增长16%。融通高科入选全国“独角兽”企业,是全省除武汉市以外的地市唯一一家。
创新平台全面覆盖
创新平台是突破科学前沿和核心技术的关键,是集聚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推动技术进步、支撑产业发展的引擎载体。
为了深度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和对接服务,坚持建强创新创业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企业研发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链接武汉丰富科创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承接优质产业项目转移,推进科创飞地和研发机构建设。
在光谷科创大走廊核心承载区,高新区高标准打造了对接光谷科创大走廊“桥头堡”——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积极链接武汉优质科教、人才、技术和项目资源。目前,已签约入驻企业4家。
与此同时,高新区强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与院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研发机构。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和青创园,成功认定国家级“双创”平台3家。
在此基础上,高新区加快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载体的建设,成功打造了一条科技企业孵化、成长、加速和壮大的创新创业培育链条……贝壳瑞晟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等成功升格为国家“双创”平台。
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为了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孵化速度,努力打造一个产业化闭环双创平台,高新区还在大学科技园成立了科创未来孵化器区,聚焦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数字经济和大数据等科技主体,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据悉,该孵化器将与高新区现有国家、省级众创空间、专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形成“连锁效应”。
此外,高新区还与长江产业投资集团共建电子信息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和重大项目落地。
截至目前,高新区建有国家和省、市级各类企业研发平台170个,其中,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38个(其中国家级1个),规上企业研发平台基本实现全覆盖。
撒下科创种子,培育一片森林。宏泰铝业与华科大合作共建东楚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了工艺和产品转型,产品由民用型材向工业型材升级,推动产品迈向了中高端。
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最初一公里”。
劲牌公司实验室
如何让创新成果快速“出圈”?高新区持续深化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努力吸引高校技术、人才等创新创业资源,积极建设特色化、专业化的大学科技园,打造创新人才高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高新区不断优化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在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的同时,通过“研发—孵化—中试—市场”的创新转化链条,努力构建一个从“钱变纸”到“纸生钱”的良性循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在科技创新的战场上,东贝电机积极攻坚“冷技术”,努力开拓“热市场”。其“超高效商用变频制冷压缩机电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该公司全新极限瘦身变频新电机产品效率由75%提高到80%-91%,实现了高效率、高可靠性商用变频压缩机电动机的产业化,打破国外商用变频电机技术垄断,COP值最高达到2.15,居世界领先水平。该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为企业新增年利润4600余万元。
祥邦科技“光伏电池封装材料制作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更精确地为该公司产品提供不同层次的厚度管控、瑕疵管控,有效提升了产出效率和良品率,降低原材料成本,缩短层压时间。该技术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软件著作4件,为祥邦科技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科技支撑。
今年3月13日,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省人民政府关于2022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高新区的迪峰换热器公司“新型换热器绿色增效设计及关键部件制造技术与产业化”、东贝铸造公司的“高新能复杂铸件轻合金材料与控形控性工业软件”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融通高科“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今年4月20日,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揭牌仪式在该区大学科技园举行,标志着高新区在构建创新链、转化链、服务链“三链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如今,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内30余所高校院所与园区70余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省级以上重大研发项目10多项。普罗格智芯、东贝电机等4家企业先后获得“光谷科创大走廊”专项立项支持,融通高科获批省重点科技创新专项支持。
高新区2023年“智汇高新区”创新创业春季赛
此外,高新区先后组织了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黄石赛区)、校企合作发展论坛、“智汇高新区”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活动,吸引66家省内企业参与,成功引进了美禾大数据、纳森德瑞科技等一批武汉企业落户。
据统计,2022年,高新区组织专家教授遴选出企业技术需求50余项,向全国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征集解决方案,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0亿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2022年以来,高新区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高端铝材及铝产品产业集群分别获评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今年3月,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高新区前进14位,是全国、全省前进位次最多的国家高新区之一。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参天大树,离不开肥沃的水土;创新力量,源于优良的生态。优良的环境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科技成果有效转移转化的关键优势。
加强系统谋划和部署,持续完善创新体系,以政策引导、主体培育、创新支撑和要素保障,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
突出创新引领,高新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奋进全国高新区百强的行动方案、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黄石大冶湖高新区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政策扶持实施办法(修订)》《关于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创高新建设的试行办法》。
“有人才,就会有未来。”高新区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大力实施“铜都英才”“资智回冶”“招硕引博”等计划。同时,为了引领更多的科研人员奔向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高新区在市级科技专项奖励资金的基础上,再列支1500万元奖励资金,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技改升级。三年来,该区累计兑现各类科技奖补资金8000余万元,已汇聚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人才达6000余人,这批“三高”人才与高新区共生共融、相互成就。
大冶湖高新区
高新区将抢抓武汉都市圈、武汉新城、花湖机场等多重战略发展机遇,主动融圈入群,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打造鄂东科创高地、先进制造标杆、绿色低碳园区,加快奋进全国百强高新区,为我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湖北建设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积极力量。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程 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