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拼抢实”·奋进“五十强” 聚焦八大行动之科技创新】登“高”望远满目“新”——我市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原创   06-15 08:31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17项科技成果被国家权威机构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9项,这是劲牌公司的底气;3米多高的铣镗床是世界顶级加工平台,公差精度精准至0.01毫米,这是金诺矿山设备深掘国际市场“富矿”的“法宝”;6秒精确测量50多个数据,这是宏泰铝业建立的东楚铝加工技术研究院测量铝型材断面尺寸的效率;智能小车将货架精准运送到指定位置,这是普罗格智芯全面实现生产物流、仓储物流场景一站式智能化服务的高度体现……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我市登“高”望远,从“新”出发,随着科技创新的大潮奔涌向前。

普罗格智芯生产车间

创新赋予高质量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当前,我市加快融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着力畅通创新发展“血脉”,打造全域创新体系,为加快建成重要节点城市、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提供坚强支撑。

园区“飞”出去 创新“引”进来

6月1日,大冶湖高新区科创未来孵化器揭牌成立,旨在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区的转型升级加速赋能。

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武汉揭牌成立

大冶湖高新区科创未来孵化器是我市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又一“落子”。今年3月份,大冶市(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在武汉揭牌,包括创新奖补、人才引进、产业招商等在内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同步推出。当天,大冶湖高新区创界生物、阿罗斯、冠臻光电、翊通铸业、觉辰工艺5家企业正式签约入驻。

两大离岸科创中心是我市和大冶湖高新区在武汉设立的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集研发试验、企业孵化、成果转化、招商引智和科技金融等五大功能为一体,以“政府主导、部门管理、平台投资、专业运营”模式,通过开展政产学研、宣传推介等系列活动,吸引科技、金融、人才等创新资源汇聚,助力入驻企业加快创新升级,助推产业转型发展。

“两大离岸科创中心的成立,为我们充分利用武汉人才资源、科创优势创造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我们将在这里成立一辰联创中心,对接光谷创意产业园、湖北美术学院等武汉文创领域头部资源,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三大领域。”拿着入驻钥匙,湖北觉辰工艺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吴永振信心满满,大冶企业也拥有了和武汉企业一样的人才资源和科创氛围。

“科创中心距离武汉天河机场不到40公里,10分钟内可达光谷,1小时可达大冶湖高新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武汉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更强,智力资源丰富,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光谷,对企业而言是双赢。”冠臻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贤斌说。“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录用安置一直是个难题。”不少企业坦言,如今,企业把生产、销售、管理等人员放在大冶,技术研发人员留在武汉,问题迎刃而解。既可更好地立足黄石,又可进一步拓展中部地区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为入驻离岸科创中心企业发放钥匙

科创中心投入使用后,积极承接武汉的创新资源,持续深化与武汉在科技、人才、项目间的合作交流,实现“借梯登高”,加快构建“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协同创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机制,打造“创新飞地生态圈”,进一步畅通创新链。

从发挥地域相接优势起步,到以科技创新为纽带的多维互通,我市创新平台能级正不断提升。

人才“留”下来 发展“强”起来

不仅把技术“引进来”,还要让人才“留下来”。我市努力完善人才招引配套政策,在交通住宿、幼儿入学、薪资待遇等方面都给予帮助,有效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在大冶湖高新区,从事锂电池正极材料生产的融通高科迎来了产值增长爆发期,产品供不应求,得益于2022年投资3.3亿元升级建设的研发中心,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公司在锂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竞争优势,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技术支持。

融通高科研发副总裁孙杰说:“我们公司的主营业务是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的高压实磷酸铁锂已经批量应用,今年预期会装在续航700公里以上的新能源动力汽车上,我们自主研发了下一代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目前产品指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融通高科自动化生产线

产能倍增,市场井喷,科研人员的缺失成了摆在企业面前的头等难题。孙杰表示:“在创立之初,限制公司发展以及创新的最大瓶颈正是人才的问题。”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回应。怎么让高端科研人才引进来?新出台的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给企业送来“及时雨”。未来三年,吴大贝、李金懋两位紧缺的新材料博士将扎根在融通高科,全职从事技术工作,这让企业引才、留才的底气更足了。

融通高科高级研发工程师吴大贝说:“政府协调学校和企业,一方面学校给予稳定的编制、丰厚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公司提供相应的人才待遇和补贴,给予人才奖励,吸引我们高层次人才到大冶进行科技研发。”

“我们拓宽了人才引进的渠道,大力开展人才引进活动,探索建立柔性引才工作机制,依托共建的研发机构,联合多方主体在产学研合作、技术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高新区科创局局长朱忠炯表示。

人才和政策的支持,给足了企业发展的动力。2022年,我市企业研发费用达18.37亿元,有研发活动的规上企业占比达81.6%。目前,我市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实现技术创新需求与解决方案精准对接,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踏上了“小县域大创新”的新高地。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