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郑甜甜 通讯员 肖瑞)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客厅”,静止的、有温度的陈列品,无声地讲述着它们与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6月9日上午,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举行开馆仪式,并于6月10日对外试营运。6月8日,记者走进即将开馆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新馆),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展区,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铜锭
新馆由中国一冶湖北公司施工,位于铜绿山Ⅶ号矿体遗址上,总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与老馆连为一体,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崔恺设计。该馆设计方案采用大地景观风格,为坡地建筑,将博物馆的主体建筑以矿道形式,逐层后退融入到山体形态之中,南面紧邻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老馆),西面紧靠铜矿露采大坑,东北两侧为规划道路,是铜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核心部分。
6号竖炉
走进新馆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反映“铜魂”的浮雕,在聚光灯的照射下,精湛的雕塑技艺可谓出神入化,塑造的每一个矿工都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铜雕长卷共600多平方米,由‘炉火不灭’‘青铜故里’‘青铜北运’‘铜助楚兴’四部分组成,展现的是春秋时期矿工们在铜绿山地区采矿冶炼时的情景,由湖北省博物馆雕塑家陈德新主持设计。”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讲解员李妹介绍,“炉火不灭”展现的是春秋时期矿工们在铜绿山地区采矿冶炼时的情景;弧形的铜雕叫“青铜故里”,主要说明铜绿山是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南铜北运”描述了铜绿山铜矿的运输路线;“铜助楚兴”主要说明楚庄王“问鼎中原”和楚国兴旺发达与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密不可分。
逐级而上的楼梯,串联了6个展厅,利用楼梯的层级关系,各展厅主入口墙面门楣上,提炼与其内容相对应的元素符号遥相呼应,并对五个展厅的开篇,利用五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设计。
铜戈
“新馆内设有临时展厅、铜山有宝、找矿有方、采矿有道、炼铜有术、青铜有源等6个展厅,以‘青铜源·铜绿山’为主题,围绕‘铜绿山之魂脉’而展开。”讲解员李妹边走边说,通过展览大量的出土文物标本和发掘成果,集中展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发现、发掘、保护的全过程。
相对老馆,新馆不仅在展览面积和展出文物数量上都有很大提升,展示的方法和手段也更加新颖。通过运用多媒体、沉浸式AR、灯光氛围、地踩屏和全息技术手段,以及声光电艺术复合场景、照片、影像等元素,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宋清代冶炼遗址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此次新馆馆藏文物近10000件,陈列精选展品数量703件套,珍贵影像420余幅。同时,此次新馆陈列了春秋时期采矿遗址、宋清代冶炼遗址、6号炼铜竖炉、铜斧、木绞车(战国)、编钟、战国至汉代支护井架、铜铍、铜凿、陶盂等十大镇馆之宝。
铜斧
在“铜山有宝”展厅内,玻璃展台上陈列着一把铜斧。1973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露天生产剥离中,先后发现了铜斧、陶罐等器物,于是便将一把3.5公斤重的铜斧邮寄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并函告了现场情况。经鉴定,铜斧属春秋时期。随后,中国历史博物馆迅速组织考古专家抵达铜绿山开展考古调查,由此揭开了铜绿山遗址考古发掘的序幕。而展台内的铜斧便是寄给中国历史博物馆铜斧的复制件,此次该馆运用三维全息影像技术,让文物逼真地展现在广大市民面前。
精美的展品、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满足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水平观众的参观需求。
铜鼎
“不管是老馆还是新馆,都是建在遗址上,新馆宋代冶炼遗址和老馆春秋时期采矿遗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郑正盛表示,参观者可以近距离接触保存完好的古铜矿采冶遗址的真实面貌,全面了解其特征和成因,感受大冶渊远流长的青铜文化和矿冶历史内涵,增强文化自信。
青铜矛
下一步,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保护管理委员会将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发挥博物馆讲述青铜文化、传承历史文脉、涵养城市品格的重要功能,擦亮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品牌,提升大冶“青铜故里”的知名度和城市文化影响力。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