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程长珠)金牛千张是金牛传统的豆制食品,因皮薄如纸,有韧性,“隔视可见人影,捏角不会破碎”,被金牛人称作千张皮子、金牛皮子或豆腐皮子。不仅在当地享有盛名,在浠水、黄冈、九江、武汉等地,也同样受到食客的热捧。
金牛千张
金牛千张制作历史悠久。相传,在汉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后不久,这里就开始制作千张皮。到了宋代,此地商业日盛,油盐柴米布匹生意兴起,城乡豆腐店增多,豆浆、豆花和豆果等品种花样翻新,千张皮也就大宗制作起来。
千年飘香的古镇特色美食
金牛千张的制作技艺是金牛民间独有的传统手工艺。据史料记载,豆腐的制作为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所发明。豆腐问世不久,另一豆制品“千张皮子”便诞生于古镇金牛。
起初,“千张皮子”是指金牛豆腐皮子的日产量。在后来的岁月里,它既指日产量,又是豆腐皮子的另一个名称。随着多家作坊日产量的提高,日产量达到千张皮子不足为稀奇。金牛千张变成了金牛皮子的雅称,且沿用至今。
传统手工艺制作千张皮子
“说到金牛千张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汉代。当时做千张是本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的手艺,与其他地方生产的千张相比,观感、口感都有明显的区别。历经千年,金牛千张的生产工艺越来越精细,质量越来越好,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已成为富有金牛特色的风味美食。”说起金牛千张,金牛文化分馆馆长欧阳军如数家珍。
“金牛千张的味道和水质有很大的关系,外地做不出这种口感,食客一吃便知。”欧阳军介绍,金牛虬川河的源头是毛铺水库,水质好,只有用虬川河流域的水制作出来的千张,才是地道的金牛千张。
金牛千张选用当地生产的优质黄豆为原料,是天然的绿色食品,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它呈半透明状,制成品色泽淡黄,晒干后呈金黄色,煮熟变成乳白色,汤如乳汁,且越煮越软,味道清香而鲜美,成为金牛地区一张靓丽的美食文化名片。
手工千张皮子薄如纸片
金牛千张味道美,制作过程很复杂。浸黄豆、磨豆浆、过滤、煮浆、点浆、浇浆、压榨、揭皮子……从圆圆的黄豆到薄薄的一张皮子,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且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把关。
位于金牛镇东街社区大桥路一家豆腐作坊里,弥漫着浓郁的豆香味,朱刚华和吴三荣夫妇正在忙碌着。“我们一般凌晨一点多钟就起床开始磨豆浆。”39岁的朱刚华告诉记者,制作千张皮子过程中,点浆这一关键技术特别不好掌控。石膏粉的分量要放得恰到好处,多了,做出来的千张皮子就会比较硬,少了,又难以成型。“一般人一年半载难以学会,当时技术高的老师傅很紧俏,东家请西家求,忙得团团转。”
朱刚化在制作千张皮子
“当时我是跟老婆的舅舅学的千张制作技术。2009年,我和老婆开了这家豆腐作坊,专门生产千张、豆腐等豆制品。”朱刚华介绍,金牛千张以超薄闻名,其中的奥妙全在倒模里。将豆腐脑用搅拌机打碎,然后用瓢将其浇到专用木匣子里的皮子布上,浇一层豆浆,用皮子布折叠盖上一层,然后继续放皮子布,浇豆浆。周而复始,制作过程相当繁琐。
倒模完成后,放在压汁机里挤压出水分,待皮子冷却成型后,再将木匣子放在案板上,一层层揭开皮子布,这时就能看见一张张薄如纸片、纹路清晰的千张皮子。
传承好老手艺延续“老味道”
“金牛千张历史源远流长,其味道更是引人入胜。食过不忘,味上心头,浓浓的家乡味道。”当地居民吴东生正在一家店里购买晒干的金牛千张,他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司机,这些年他去过许多城市,也吃过许多城市的千张皮子,但始终没有家乡千张皮子的味道地道。“这不,我准备多买点捎给外地的朋友们尝一尝。”
薄如纸张的千张皮子
金牛千张最常见的食用方法有三种:一是冬天吃火锅时把千张下进汤里,千张韧性好、不易煮烂,入味后十分可口;二是将千张切成细丝炒菜,也可卤制后作为凉菜下酒;第三种则是家常菜里最受欢迎的做法——千张坨烧肉。把千张切成十几厘米长的一段段,每一段打成一个结,与五花肉一起慢火红烧,猪肉与千张的味道相互渗透,非常下饭。
“金牛街上好多店子售卖的千张皮子都是从我家批发的。”让朱刚华为之自豪的是,这么多年来,他家生产的千张皮子一直不愁卖。旺季一天要生产2万多张(2000多把),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每年进入腊月后,购买千张皮子的人更多,日生产2万多张都供不应求。
包装千张皮子
“因为都是老客户,这些年来,我家千张皮子的批发价几乎没咋涨,但是黄豆等原料的进价一直在涨,导致我的利润并不高,算是薄利多销吧!”朱刚华表示,即使这样,他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作为非遗老字号的传承人朱刚华,坚守着这份手艺的同时,还在默默地将这份手艺传承下去。“每年总有几个年轻人慕名来到我这里,向我学手艺,虽然很多年轻人只是一时兴起,但我都会悉心传授,希望能有耐得住寂寞、肯吃苦的年轻人投入其中,传承老手艺,延续老味道。”朱刚华如是说。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