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一把剪刀纸上生花 独具匠心守护非遗

©原创   05-11 08:53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刘娟)剪纸,又叫刻纸,是一种镂空艺术。

在大冶,剪纸又称作“铰花”,历史悠久,是大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逢年过节、结婚过寿、纺花织布、做衣做鞋时,妇女们就会用剪刀,把红纸叠起来,剪出一些吉祥的图案,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千年技艺经久不衰

剪纸承载了劳动人民无穷的智慧与绵延不绝的祝福,深受地域文化影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渲染喜庆氛围的重要角色。

剪纸创作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三世纪,人们在皮革、绢帛、金属薄片等材料上用剪、雕、剔等技法做出镂空纹样,将地域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剪纸由此成为百姓装饰日常生活、传递美好祝愿的重要载体之一,并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大冶剪纸之所以流传千百年而延续不断、经久不衰,主要原因是它和民俗、民风关系密切,最终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人们生活中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直到如今,市民在四季节令、婚丧嫁娶、人情礼仪、环境装饰等活动中,仍离不开剪纸。

今年76岁的汪凤竹,是大冶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中国艺术之乡”的金湖街道汪拳村,退休后便醉心于剪纸艺术,一把剪刀、一片红纸,年复一年,从未停歇。

“受长辈熏陶,我从小就喜欢上了这门指尖上游走的‘老手艺’,十几岁时就能画,剪各种花卉、虫、鸟、人物和窗花。”汪凤竹说。

汪凤竹与她的百子图

汪凤竹的爷爷和父亲,都很擅长剪纸。小时候,她经常跟着父亲,背着工具筐外出做工,看到剪纸剪出来的模型,就产生了兴趣,她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剪纸天赋。

“剪纸是一种享受,双眼盯着纹样,一剪一刻,像是把老一辈悉心钻研、一丝不苟的精神刻在了里面,铰刻纸张时发出的‘沙沙’声响,也像一首美妙的乐曲。”汪凤竹说,剪纸是个细致活,需要耐心,以前看长辈们剪纸觉得很简单,自己上手才发现,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在上面,有时候剪一幅大一点的作品,一坐就是一整天,眼困肩酸,着实有点辛苦。

即便这样,汪凤竹仍乐在其中。

自编歌谣传播技艺

招财纳福迎新春剪纸、百子图剪纸挂画、乡村美景文化剪纸、200只蝴蝶剪纸、梅兰竹菊剪纸……千百年来,世人常将剪纸作为装饰家居的饰物,把朴实的情感、美好的愿望倾注于剪纸上,赋予了纸张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

7年前,汪凤竹在北门路拥有了自己第一个剪纸工作室,一张红纸七叠八叠,只需几剪刀下去,梅花、喜字、天鹅、嫦娥奔月等图案一件件在手中诞生,让观众啧啧称奇。

由于技艺精湛,汪凤竹在2017-2018年分别被黄石市和大冶市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汪凤竹剪纸”。

汪凤竹获得的荣誉

2020年,汪凤竹的作品《全民抗疫》受到不少市民的赞誉。这幅作品创作于疫情之初,全国上下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让她很是感动。她想通过剪纸的方式记录这些战“疫”英雄和普通民众的故事,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致敬奋战在一线的勇士们,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汪凤竹还特意创作了一幅《牛气冲天》作品,把天安门广场上的主要风景都融合在剪纸中,呈现出普天同庆、天下太平的美好画卷。

“如今大多数的精致剪纸作品,实质上都是刻纸,或者照着模子剪刻而来,而放刀直剪这种无法批量制作剪纸的手艺人已经是少之又少了。”家住北门路居民陈女士说。

汪凤竹还自编了“十剪子”歌谣,让更多人一目了然。“一剪梅花开,二剪双喜来,三剪天鹅叫,四剪苹果笑,五剪吉猴闹,六剪金鱼跃,七剪蝙蝠到,八剪蝴蝶俏,九剪鲤鱼跳,十剪吉祥满园照。”

“剪纸作为传统艺术,需要与时俱进。希望通过这个剪纸工作室,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大家一起创新,让古老艺术再开新枝。”汪凤竹说。

汪凤竹剪纸作品摆满整个工作室

编写教程“纸”为传承

剪纸技艺从民间来,再走到民间去,这一直是汪凤竹的心愿。

为了留住剪纸技艺手法,自2020年起,汪凤竹曾多次在社区、学校课堂传播传统文化,讲课数百场,上千人次听课。

汪凤竹展示嫦娥奔月剪纸图

“剪纸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种体现,只有将它延续下去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剪纸是一种精神文化传承,也是作为手艺人的思想传承。我将利用好自己手中的剪刀,继续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汪凤竹说。

不仅如此,她还利用空闲之余创作剪纸记录,将技艺用文字留存下来,让更多人了解剪纸传统文化。

“每天计划白天剪纸,晚上就用文字记录,等我读大学的孙子回来,再让他将文字敲打到电脑上,创作完成后,我的剪纸教程书就可以出版了。”汪凤竹如是说。

目前,汪凤竹的剪纸教程已完成近万字,分别有《剪纸婚庆篇》《剪纸节日篇》《剪纸生肖篇》和《剪纸寿诞篇》,文字中所描述的作品是以剪刻并用的手法来表现外部造型和内部结构特征,系统地展现了汪凤竹剪纸的技法和特点。

“剪纸是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我将和母亲一起去传承,以抽象、变形、简练的手法,再现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大家的艺术世界。”汪凤竹剪纸第二代传人陈蛟军说,在今后的剪纸创作中,将注重对主流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比如用剪纸反映红色文化和文明传承,这是一名非遗传承人应该有的文化担当。

一把剪刀,剪出中华古韵今风;非遗千载,赓续民族文脉艺萃。作为剪纸文化的传承人,汪凤竹汲取大冶剪纸丰富的民俗内涵,深钻细研,提升作品的艺术水平,丰富作品的艺术趣味,加大作品的创新力度,剪出个性、剪出风格、剪出精品,推动大冶剪纸逐步走向市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记者手记:

大冶,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成就了璀璨文化,剪纸就是其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汪凤竹剪纸造型上体现了古老的大冶艺术古风,保留了原始艺术纯朴粗拙的特征,每一幅剪纸都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生生不息、不断传承,成为历史的“活化石”,成为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动见证,也成为了一张打响大冶知名度的靓丽名片。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姚文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