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 日前,《湖北党建》刊发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郝胜勇署名文章《以强县工程为抓手加快奋进全国50强》。今日云上大冶全文转发,以引导全市上下抢抓机遇、担当实干,高质量推进强县工程,汇聚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澎湃动能。
以下为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赋予大冶百强进位的重大责任,黄石市委市政府寄予大冶冲刺千亿县市的殷切希望。作为全国百强县市、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大冶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共融,全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今年冲刺千亿县市、“十四五”末进入全国县域经济50强,努力在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中当先锋、当主力,以一域之光为全省添彩。
一、坚持以做优产业、做强县城为重点,打造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县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大冶最大的短板在农村,最大的潜力也在农村。我们要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融圈入群一体。当前,大冶历史性地进入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核心圈层,临空、临港、临武汉光谷,区位优势更加凸显。我们将抢抓机遇,对外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和黄石市域一体化发展,深度对接武汉新城和花湖机场,共建黄石-大冶组团,推进大冶湖高新区和黄石临空经济区产城融合发展,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成武汉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对内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旅则旅”,因地制宜推进园区经济、镇域经济竞相发展。做优主导产业。对标全省“三高地、两基地”和五大万亿产业集群,持续推进钢铁、水泥、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新能源和智联网联汽车、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临空产业等六大现代化产业体系,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以黄石首个氢能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布局新赛道,构建千亿级新型氢能产业及氢能矿用机械产业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标武汉都市圈核心区标准,以“四城”同创、城市更新行动、完整社区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老城提质、新区建设,加快补齐地下综合管廊、排涝通道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华为城市智能体建设,提升功能品质,让城市更宜居、更智慧、更美好。
二、坚持以纵向延伸、横向融合为路径,打造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大冶“七山一水二分田”,农业体量小,适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我们要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体系,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市场的意识、产业的思路”,每年统筹1亿元资金,推动蔬菜、茶叶、水果、中药材、水产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链集群成链、做大做强。聚焦大冶城西北农产品加工园、黄石临空经济区农产品加工园,着力引进培育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新联农带农富农新机制,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打造武汉都市圈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产品品牌管理和对外宣传两篇文章,打造殷祖白茶、金柯辣椒、黄金湖风干鱼等一批全省“叫得响”的“山珍冶味”品牌。横向推动农文旅融合。挖掘大冶青铜文化、红色文化、鄂王城文化内涵,推动休闲农业“接二连一”,打造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因地制宜发展鑫东、三山湖等农业观光园、休闲主题村,推动雷山、龙凤山等4A景区提档升级,加快建设毛铺文旅康养、沼山古村桃乡等新兴旅游目的地,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休闲农业“打卡地”。搭建平台完善产销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产销服务体系,以全省“互联网+第四方物流”集采集配试点县(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快递进村,实现农村物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有序集散和高效配送,打造城乡供应链一体化平台。建立紧密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力争到2025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大于10万元的行政村占比超过80%。
三、坚持以缩小差距、城乡一体为目标,打造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市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教育、医疗、养老、基础设施问题入手,加快构建统筹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以城带乡、以强联弱、以大带小,将市直中小学、乡镇中心学校分批组建为教联体,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倾斜,引导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从教,推进教育均衡一体发展,力争在2024年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县市”。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医疗卫生关乎老百姓最切身的利益。以全国紧密型医共体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引进武汉优质资源,推进人才技术下沉,推行分级诊疗,建立远程会诊,持续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实施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能力、服务、环境“三提升”行动,推动乡镇医疗水平尽快达到县城平均水准,让群众不出乡镇就能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市、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市人民医院“一院两区”医养结合建设,推动全市16家养老机构与医院、卫生院组建“养联体”,着力打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居家便利、智慧点单”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大冶城乡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深入推进农村厕所、污水、垃圾“三大革命”,提档升级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力争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98.5%,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提档建设任务全部完成。以新农房改革试点为契机,提高农房设计和乡村建设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四、坚持以创新机制、共同缔造为抓手,打造全国市域治理现代化示范市
大冶是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和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双试点”县市,我们将用好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着力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上下功夫,以共同缔造之“钥”开幸福生活之“门”。健全纵向到底体制机制。以村湾(小区)为基本单元,将党支部建在小区、湾组上,实现党的组织纵向到底。聚焦基层和群众需求,推动资源服务平台“三个下沉”,切实增强基层组织、动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实现便民服务“零距离”。健全横向到边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建强村庄理事会、业主委员会、产业协会、商街自治委员会等社区组织,用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着力将每一名群众纳入到一个或多个社区组织,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体制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三个转变”工作要求,以全省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为抓手,建立完善“四议”“六步走”议事协商等机制,探索“互联网+积分制”等共建共管机制,发动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五、坚持以党建引领、从严治党为保障,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压紧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提高党建工作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政治引领。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建强战斗堡垒。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整镇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全面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分类推进各领域党建,将支部建在网格上、阵地建在家门口、服务做到心坎里,切实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激励担当作为。树立“凭实绩论英雄、凭实干用干部”的鲜明导向,精准科学选人用人,及时记功表彰嘉奖,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积极性。完善容错纠错免责机制,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担责者免责。大兴调研之风。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掌握实情、把脉问诊,问计于群众、问计于实践,着力疏“堵点”、攻“难点”、解“痛点”。从严考核考评。建立“月亮牌、季考核、年考评”工作机制,实行“红黄蓝牌”管理,营造拼抢实干、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氛围,加快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为黄石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作出大冶贡献。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冯一波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