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冶湖高新区作为黄石经济发展“四大主战场”之一、大冶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引擎、主阵地,肩负着助推大冶奋进全国县域经济50强、黄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的重要使命。我们将始终锚定目标,不断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和创新生态优化,着力打造鄂东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标杆和绿色低碳园区,加快挺进全国高新区百强。
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
坚持协同一体,发展创新产业。始终把创新融入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一是引育高新产业。抢抓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发展机遇,紧盯“高、新”方向,围绕全省“51020”现代产业体系,高标准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和装备制造产业园,大力引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新区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现代服务等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二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技改提能、制造焕新”行动,推进“技术改造、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产品换代”,促进铝型材、换热器等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三是壮大优势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依托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高端铝材及铝产品两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高新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突出企业主体,激发创新动能。始终把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中之重,切实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大力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倍增计划,完善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突破性增长。二是推进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落实市创新委关于深入实施新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工艺优化“3个100”行动,大力开展合作项目联合攻关,助推园区迪峰换热器、东贝电机、祥邦科技、融通高科等重点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技术制高点。三是深化校企合作对接。高标准建设黄石大冶湖高新区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吸引省内高校在高新区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常态化开展“进企业、摸需求、促创新”“联百校·转千果”科惠行动和产学研对接等活动,推进科研成果加速在大冶湖高新区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加粗延伸主导产业链条,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聚力平台建设,提升创新能级。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有效衔接、跨区域通力合作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一批重点创新平台。一是建强企业研发平台。紧盯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引导支持科技领军企业、重点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平台、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力争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实现新突破。按照“一业一院”发展思路,促进主导产业技术研究院实现全覆盖,推动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升级“双创”平台。依托贝壳瑞晟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等国家“双创”平台,加快推进大中小各类“双创”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省级、国家级“双创”平台,优化提升“双创”平台功能作用,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三是打造成果转化平台。以大学科技园获批首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和青创园为契机,持续推动武汉和全国各类高校院所与园区重点企业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关系。依托大冶湖高新区(武汉)离岸科创中心,积极链接武汉丰富科创资源,着力打造融入武汉都市圈、推动协同创新的桥头堡。
强化支持保障,优化创新生态。持续加大资金、人才、项目等各类创新要素保障力度,大力营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一是完善创新政策。更新科技创新奖励政策,每年列支专项资金对园区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奖励,同时,完善财政、税收、人才、招工稳岗等激励政策,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技改升级。二是引育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新大冶人”“铜都英才”“招硕引博”等计划,着力吸引聚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三高”人才。三是创新金融支持。积极探索企业“积分制+创新券”服务模式,进一步调动社会资源精准支持企业创新,助力科技型企业成长,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四是开展“双创”活动。按照“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安排,精心承办中国创新创业挑战赛、“校企合作发展论坛”、“智汇大冶湖”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活动,推进园区“双创”氛围持续升温、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程 霞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