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 通讯员 张雪云)1月7日,2023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我市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科技创新已融入大冶发展血脉。近年来,我市坚持全区域、多层次推进科技创新,探索出了一条资源城市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连续四年获评“全省科技创新综合考评优秀县市”,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第50位。2022年8月,我市以中部第一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同时,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畜禽养殖加工园区绩效评估均获优秀等次。2022年成功指导帮助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555家,同比增长62.3%;全年新增科技型初创企业61家,同比增长11%……点上突破多、面上数据亮,我市在科创领域硕果满枝。
如何实现“科创强市”?我市不断迭代工作体系、引育体系、平台体系、生态体系,搭建起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普罗格智芯技术人员现场演示
聚力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全区域创新布局。立足武汉都市圈核心区优势,抢抓光谷科创大走廊建设机遇,不断优化县域创新布局。充分发挥“一把手”抓创新的机制作用,联动部门单位,共同推进科技创新。以大冶湖国家高新区为科创主阵地,集聚科技企业,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依托武汉科创策源地功能,支持企业在武汉建立“飞地”研发机构。推动普罗格智芯科技等6家企业入驻黄石(武汉)离岸科创园,实现“研发在武汉,生产在大冶”。量身定制科技创新行动乡镇工作考核办法,推动灵乡等8个乡镇开展市级创新型乡镇建设,形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全域创新格局。
融通高科
聚力培育创新主体,夯实主力军创新支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推进高企后备库、创新平台库、知识产权库、技改项目库与科技招商项目库“五库”联通,高效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43家,同比增长23.4%,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积极联动招商、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深入新引进或取得专利的企业开展入库宣传指导,同时积极培育“新物种”企业。2022年,新增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4家,目前,全市共有湖北省科创“新物种”企业10家,其中,融通高科被列为“独角兽”企业。
祥邦科技生产现场
聚力搭建创新载体,增强高水平创新策源。实施“十大创新平台”计划,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产业孵化链。推进企业现有平台提档升级,引导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推进贝壳芳香孵化器升级为国家级孵化器,“铜都汇”众创空间升级为国家级众创空间。目前,全市现有创新平台中,国家级5家、省级64家、黄石市级90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了全覆盖。不断深化政产学研平台。2022年,我市与武汉理工大学等3所高校签订了校地合作框架协议,畅通了产学研合作渠道。组织开展专场产学研精准对接活动8场次,引导帮助创界生物等16家企业与科研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聚力营造创新生态,筑牢全要素创新保障。整合政策资源,把握投入、人才等关键要素,着力打造热带雨林般的创新生态。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出台“新科技18条”,扩大创新投入支持面,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统筹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发展,企业研发投入实现翻番。2022年,落实科技创新工作“无申请兑现”政策资金3340万元。推行政策引才、平台聚才和项目揽才,全市科创人才加快集聚。实施“服务产业专才”项目,成功引导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12名专家教授服务我市企业。此外,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制定出台《大冶市科技创新贷款实施细则》,设立科技创新贷款专项保证金2000万元,撬动贷款额度1亿元,解决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突出“双区”科创引领,链接武汉科创资源,共享科教大省优势,以创新主体培育为主攻点,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落脚点,巩固拓展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果,着力打造全国县域创新高地,为湖北建设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
责编丨璩 靓
编审丨周春明
监审丨潘长发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