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难攻坚提质效 锐意进取启新程——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原创   01-04 08:49   大冶市融媒体中心

云上大冶报道(记者 熊业欣)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大冶负重前行、难中求进的一年。一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黄石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大冶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要求,以“八大行动”为抓手,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力有效应对疫情,有力有效稳住经济大盘,有力有效守护社会稳定,全市经济运行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预期,高于省、黄石市平均水平,交上了一份“全年满堂彩、百强再进位”的优异答卷。

2022年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预计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0亿元以上,增长7%;规上工业总产值1280亿元,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335亿元,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亿元,增长3.1%;按可比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100.87亿元,增长12.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7.2亿元,增长9.7%;外贸出口50亿元,增长15%。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第67位,较上年前进12位,在2022中国县级市品牌“百强”榜排名第56位,领跑全省县市。陈贵镇、还地桥镇、灵乡镇入围“2021中部百强镇”榜单。

转型升级实现新突破

智能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增加值占比达73%。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省“新物种”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5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40亿元,增长11.1%。高效节能装备制造、高端铝材及铝产品产业获批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我市获评全国工业互联网推动数字化创新领先县(市)(全省唯一),顺利通过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验收,获评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大冶湖高新区位列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第88名。

市场主体焕发新活力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国家稳经济大盘政策,增值税留抵退税累计退库7.44亿元。新增“四上”企业200家,累计达到700家。新增市场主体30063户,同比增长163.8%,登记市场主体突破10万户。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

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1.2%。完成生态修复矿山项目8个、绿化项目10个。新建林业产业基地54个,面积6350亩;新增省级林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创建省级生态镇2个、省级生态村7个,获评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民生保障交出新答卷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9957元、26442元,分别增长7.5%和8%。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全年发放社会救助资金1.68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个,建成棚改安置房400套,分配公租房入住584户。在全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后评估中,再次获评“好”等次。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

2022年主要工作:

一年来,我们锚定目标、加速奔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全力以赴稳增长,发展动能持续提升。实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行动,落实“一月一签约、双月一开工、季度一拉练”工作机制。招商引资质效并举。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36个,总投资额825亿元。新注册项目95个。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年新开工项目143个,总投资365.9亿元。长城汽车完成生产线改造,首辆汽车下线,量产在即。要素保障有力有效,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对上争取再创新高。

(二)坚定不移促转型,产业能级持续提升。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90亿元、技改投资65亿元。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38个。现代农业增产增效。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3.8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7.51万亩,总产量达到25.1万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99家、“主辅分离”企业38家、“个转企”511家。

(三)深化改革抓创新,发展活力持续提升。深化重点领域改革。9项国家级改革试点、9项省级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农村“三资”监管等29项自主创新改革成效明显。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省政府下放的115项事权全部承接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成功认定国家级科创平台2家、省级科创平台6家、黄石市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3家。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上年的4.86件/万人增加到6.06件/万人。

(四)着眼长远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强化污染防治。完成8个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强生态建设。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54万亩,新增村庄绿化面积3300余亩。推进国土整治。完成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划定。

(五)坚持不懈塑品质,城乡颜值持续提升。文明创建常态化推进。强力推进市容环境、交通秩序、空中线缆等“硬骨头”整治及“烟头不落地”等专项整治。“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营造了“大美大冶·共同缔造”浓厚氛围。我市被省委学教办认定为全省14个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单位之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完成市中心农贸市场等6处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改造。完成城乡中心客运站建设工程。

(六)千方百计惠民生,群众福祉持续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全市8020户17131名脱贫人口及监测对象帮扶政策“应享尽享”。教育卫生事业提质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园)15所,新增学位1.1万个。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三甲”评审。文旅事业蓬勃发展。启动大冶湖文化综合体工程建设。刘仁八龙凤山景区成功获评4A景区。发展和安全统筹有力。精准抓好疫情防控。深入开展平安大冶建设。

(七)从严从实强作风,政府效能持续提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十件实事”项目按序时推进。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市人大法律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1件、政协委员提案131件,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坚持从严治党。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2023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大冶加快建成重要节点城市的起势之年,是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在新征程上,我市将牢牢把握以下7个方面。

坚持目标引领,加快打造重要节点城市;

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集群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提振市场信心,加速释放经济活力;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坚持规划先行,以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四化同步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兜牢民生底线。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1%,外贸出口增长15%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全面完成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等任务。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排名力争进位至60名以内。

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

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加快奋进全国县域经济五十强步伐。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全年计划新签约项目130个,计划总投资额900亿元。力争全年新开工项目300个,新投产项目150个。持续培育市场主体。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持续加强对上争取。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聚焦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着力打造武汉都市圈融合发展示范市。抢抓武汉都市圈、光谷科创大走廊向东延伸、花湖机场通航投运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加快融圈入群。加快规划对接。加强产业配套。加密交通互联。加速市域一体。突破性发展临空经济。

聚焦创新驱动发展,着力建成国家创新型县(市)中部标杆。加快汇聚创新要素,培育充满活力、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主体,把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培育高能级创新主体。推进大冶湖高新区加速发展。

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坚持“工业强市”,加快实现产业集群化、链条化、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发展,提高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强链。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乡镇园区建设。

聚焦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进城市新区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常态推进文明创建。

聚焦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大力实施“强县工程”,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聚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着力打造绿色转型示范市。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并重,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绽放大冶山水好风光。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生产减污降碳。坚决筑牢生态屏障。加快推进国土绿化。

聚焦增进民生福祉,着力打造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市。坚持政策向民生聚焦,财力向民生倾斜,服务向民生覆盖,促进共同富裕。深入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用心用情兜牢民生底线。优先优质发展教育事业。聚焦聚力打造健康大冶。共建共享创建文化强市。

聚焦统筹抓好发展与安全,着力打造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牢牢守住各项安全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守流域安全底线。坚守粮食安全底线。坚守经济安全底线。坚守社会安全底线。

十件民生实事:

1.全年新增就业8000人,促进多渠道就业。

2.加快临空医院(一期)建设,启动二期建设。改建乡镇卫生院3家,人民医院新院区、新妇幼保健院挂牌开诊。

3.新建大冶一中临空校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5所,新增公办学位4000个。城东北学校(高中部)建成投用,秋季顺利开学。

4.新建、提档“四好农村路”100公里,打通市域“断头路”,畅通市域交通内循环。完成S257省道茗山至灵乡道路建设。

5.城区绿化提档升级。城区新建停车场4处,新增停车位1000个、充电桩500个。

6.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新增自来水供给村75个。

7.加快建设老年大学,确保今年建成投用。

8.新建尹家湖生态公园、人防主题公园(疏散基地)和码头路桥头文化公园。启动熊家洲大道东、西延工程,加快片区开发步伐。

9.全面推进大冶湖文化综合体建设,规划建设大冶市体育中心。

10.完成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新博物馆建设并向市民开放。

责编丨陈  雪

编审丨范先浩

监审丨叶  海

云上大冶投稿邮箱:ysdaye@qq.com


相关阅读